首页 >> 导演艺考 >>编导视听语言 >> 《鬼子来了》的视听语言分析
详细内容

《鬼子来了》的视听语言分析

微信公众号浙江艺考网


《鬼子来了》是一部黑白电影。按照姜文的说法,它的色彩本身就是内容。为了影片最后砍头的那抹鲜红的画面,值得将整部电影拍成黑白片。除此之外,影片还有很多全局性的镜头特点,如特写镜头很多,没有大范围的运动镜头,手持摄影的镜头很多等。这些特点形成了怎样的表达效果,我将在下文分类说明。

1.对话场面

在现代电影中,对话场面的拍摄手法通常很单一。在好莱坞电影中,两个人的对话几乎是千篇一律的过肩正反打镜头。如果对话人数超过两人,也是尽量往过肩镜头靠。过肩镜头的特点是:把听话者带入画面,增进对话两者的联系,同时又能表现说话者的表情,并把观众置于听话者的位置,这无疑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拍摄手法。但是单一手法并不能产生出多样性的视听感受,有些非常规的手法可以产生更多奇妙的效果。例如昆汀这个“话痨”导演,他拍摄的对话有很多新颖的手法。在《低俗小说》中,有一段对话的拍摄角度从头到尾都是对着一个人的正面和另一个人的后脑。其中一位对话者是黑社会老大,我们始终看不到他的正脸,只能看到他贴着创可贴的铮亮的光头。这样一来就增添了这个人物的威严和神秘感,产生了更好的表达效果。
在《鬼子来了》里,对话场面基本上是群戏,最典型的是村民们开会讨论的情节。在这里过肩镜头并未出现,而出现最多的是面部特写。也可以说,《鬼子来了》的对话场面主要是通过切换说话者的特写和近景来完成的。大量的面部特写让我们更专注于演员的表情,于是农民的愚昧和朴素通过演员的面部表情表现了出来,并且被放大。另一方面,面部特写放大了人物的五官,其结果是丑化了人物,这也符合表现农民形象地需要。当然,对话场面的特点还不只这些,我分别选取了下面两场戏来进一步说明。
第一场戏是六旺进城请示五队长后回来汇报,一群人围在桌边谈话。首先是六旺在陈述,这里用了两个慢速的环绕镜头。用环绕镜头来表现对话并不少见,它常常给人以优雅、轻松之感,例如昆汀的《落水狗》的开头场景。而在本片中,环绕镜头拍出来的却是人物面部特写,而且是手持拍摄的。随着镜头的环绕,我们看到了倾听者专注的面部表情。因为镜头给的得很近,在绕过背对者时,背对者的肩部挡住了整个镜头,而且出现了虚焦。这样的镜头没有给人精致的感觉,反而让人觉得很粗糙。但我们不得不承认,这种粗糙感是很符合表现内容的,因为片中人物都是农民,没什么文化,讲出来的话就很“糙”,常常牛头不对马嘴,完全不得要领。镜头的粗糙感更增添了表现力度。两个环绕镜头过后是面部特写的剪切,也有粗糙之感:人物的面部常常有一部分移动出画面,或者被另一个人挡住。而背景一直是虚焦的,这一方面增加了粗糙感,一方面放大了表演,如上一段中所述。
再看另一个对话场面:村名们发现马大三没有杀掉俘虏后,找马大三理论。与上一个场景中的讨论不同,这一次是激烈的争论,镜头语言也显得更加凌乱。虽然人物变多了,景别依然是以近景和特写为主,也是手持拍摄。因为人物移动得更为频繁,镜头也摇晃得厉害,人物面部部分出画的情况也更多了。值得一提的是,这里用了一种非常特殊的拍摄手法:画面从一个人物转到另一个人物的时候,并没有用分镜头剪切,而是直接迅速地把镜头移过去。这种拍法非常少见,因为它通常费力不讨好,在极短的时间内把摄影机转到一个精准的角度并调好焦距是很难的事情,而且有拖泥带水之感。但在本片中,这种做法却显得非常巧妙。首先,快速移动镜头和调焦的过程本身就带来了凌乱感,与场景的氛围契合。其次,直接移动镜头有镜头被抢过去的感觉,体现答话的迅速,这又表现了争吵的激烈。可见,姜文的镜头语言是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和表现的。


1693806696816753.pn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15657118583
- 洪老师
微信咨询
技术支持: 云畅网站建设 | 管理登录
seo se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