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摄影艺考 >>摄影艺考经验 >> 摄影摄制必看试题
详细内容

摄影摄制必看试题

摄影基本常识(一)相机的分类       相机问世至今约150周年,由於时代的变化与科技的进步,已演变出许多种的类型,而想接触摄影就必须对这些相机有最起码的了解,以下便是依不同的分类法予已分类,大家可作为参考:     (一)依观景器系统区分拍摄照片时,我们观看拍摄目标、范围的玻璃窗便是观景器    1.单眼反光观景器系统:这是目前最普遍的相机观景器,它是利用镜头後面的反射镜将镜头所捕捉到的画面加以反射,再利用五口镜加以折射,使我们从观景器中看到 正立的影像!2.透视观景器系统:它没有所谓的反射镜及五□镜,光线是直接经由观景器进入我们的眼 睛,再作较近距离的摄影时,底片成像的范围与观景器中的影像范围会有不同,既所谓的视差!3.双眼反光观景器系统:此种相机拥有上下两个镜头,上面的镜头担任观景器的任务,下面的才是实际拍摄的镜头,此系统会因为上下镜头位置的不同而加大视差!      (二)依对焦系统区分    1.手动对焦: 对焦就一张照片而言是很重要,所谓的对焦便是调整对焦环,透过观景器的预视,使影像清晰的成像於软片上。若利用手调整对焦环来完成对 焦的工作,而不是靠相机自动对焦,便称为手动对焦!    2.自动对焦: 而自动对焦的相机则是利用内置的马达来驱动调整对焦环,不需手动 ,但自动对焦的相机必须要配合自动对焦的镜头,才可发挥此项功能,若不习惯的话,则可利用相机上的自动 /手动的切换扭,变成手动。若是自动对焦的相机接上手动对焦的镜头时,便只能利用手动对焦。目前较新型的电子式相机,不管单眼的相机或是双眼的傻瓜相机(无法更换镜头), 便是这类型的相机。而较老式的相机大多属於手动对焦。     (三)依相机使用的软片大小来区分:    1.使用35mm底片的相机 --- 135 相机 底片大小24mm x 36mm ,这是目前大众最常使用的底片。      2.使用布朗尼底片的相机 --- 120 相机 此种相机可装 3种不同大小的底片: ~ 57mm x 57mm ( 简称 6 x 6 ) ~ 56mm x 70mm ( 简称 6 x 7 ) ~ 60mm x 69mm ( 简称 6 x 9 )        3.使用软片盒的相机 插盒式装片的相机有两种规格 --- 126 相机 --- 110 相机 4.使用特殊底片相机 16mm or 4 x 5 inch or 8 x 10 inchΩ
 
 

微信公众号浙江艺考网



 
摄影基本常识(二)镜头   最原始的相机是一个开有小孔的暗箱,景物反射的光线通过小圆孔 ,再射到感光片上,因光线是散发的,通过小孔会继续散开,原本由点发出的光线在感光片上是形成圆,影像便由许多的圆而不是点构成,自然不够清晰,於是发明了透镜来取代圆孔.单一凸透镜片是最简单的透镜,但仅比小圆孔还好一点,影像并不够清晰便造成像差.若用多片透镜组合,使各片透镜的像差减到最小,就是现在所有相机普遍采用的复式镜头.在介绍镜头前,必须先解释一下″焦距″这个名词,就单式镜头而言,焦点与镜头中心点的距离便是焦距;复式镜头的焦距俗说是焦点与光圈位置间的距离,实际上是焦点与镜头後节点的距离,望远镜头的後节点远在最前镜片之前,广角镜头则在最後镜片之後,所以依镜头设计的不同而有所差异.以下便以焦距的分别来介绍镜头:     1.标准焦距镜头:他的视角约50度,也是人单眼在头和眼不转动的情况下所能看到的视角,所以又称为标准镜头.一般初 学者多由标准镜头开始练习,待进步到标准镜头不够 用时再换其他镜头.35mm相机的标准镜头的焦距多 为40mm,50mm或55mm.120相机的标准镜头 焦距多为80mm或75mm,相机片幅越大则标准镜头 的焦距越大.       2.广角镜头:因摄影角度广而得名,适用於拍摄距离近且范围大的景物,又能刻意夸大前景表现强烈远近感既透视.35mm相机的典型广角镜头是焦距28mm,视角为72度.120相机的50,40mm的镜头便相当於35mm相机的35,28mm的镜头.      3.长焦距镜头:适於拍摄距离远的景物,景深小容易使背景模糊主体突出,但体积笨重且对动态主体对焦不易.35mm相机长焦距镜头通常分为三级,135mm以下称中焦距,135-500称长焦距,500以上称超长焦距.120相机的150mm的镜头相当於35mm相机的105mm镜头.由於长焦距的镜头过於笨重,所以有望远镜头的设计,既在镜头後面加一负透镜,把镜头的主平面前移,便可用较短的镜体获得镜体获得长焦距的效果.       4.反射式望远镜头:是另一种超望远镜头的设计,利用反射镜面来构成 影像,但因设计的关系无法装设光圈,仅能以快门来调整曝光.       5.巨像镜头(marco lens):除作极近距离的巨像摄影外,也可远摄. 镜头型式 焦距(mm) 摄影角度 鱼眼镜头 8 180 超广角镜头 15 110 20 94 24 84 广角镜头 28 74 35 62 标准镜头 50 46 中焦距镜头 85 28 105 23 135 18 长焦距镜头 200 12 400 6 超长焦距镜头 600 4 1200 2 以上是镜头大约的分类,希望可作为各位的参考!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摄影基本常识 (三)光圈    照相机的镜头有一个控制透光量的装置,就叫光圈.光圈开的大,透光量便大;开的小,透光量便小.但只靠光圈还不能完全描述作用於软片上的光线 强度,镜头与软片间的距离也有关系,也就是和镜头的焦距有关系.焦距小光 圈离软片较近,光线的作用便较强.有一个名词--光圈系数,光圈系数是将 镜头焦距除以光圈的直径所得的值,用f表示.例如有甲乙丙三镜头,甲镜头 的焦距为50mm,最大光圈直径为25mm,则光圈系数是50/25=2 ,我们说它是f2的镜头;乙镜头的焦距为35mm,最大光圈直径为17. 5mm,光圈系数是35/17.5=2,我们也说它是f2的镜头;丙镜头 的焦距为100mm,最大光圈直径为25mm,则光圈系数是100/25 =4,我们说它是f4的镜头.乙镜头的孔洞比甲镜头小,但光圈系数相同, 於是透光到软片上的强度是一样;甲丙镜头的孔洞一样大,但光圈系数不同, 於是透光到软片上的强度是不一样的.所有相机镜头的光圈都已标准化,就是 f1,f1.4,f2,f2.8,f4,f5.6,f8,f11,f16,f22,f32等.光圈的功能有二:     1.控制光量的透入:光线透过镜头射到软片的强度是和光圈系数平方成反比,也就是相邻两级的光圈作用於软片上的光线强度有两倍的关系.f2是f2.8的2倍,f2.8是f4的2倍.      2.调节景深:所谓的景深,就是镜头对焦处前後所能成像清晰的范围,它镜头焦距,光圈,及被摄景物主体的距离有关,镜头焦距越短,光圈越小,被摄物的距离,景深越大清晰的范围越大,反之亦然.所以就光圈来讲,小光圈景深大,清晰细密的表出远近的明锐感;大光圈景深小,则可使主体突出,表现主体以外前後主题的模糊感.值得一提的是,若要前後景物都清晰,应使用小光圈,但以小到能涵盖希望的景深即可,不必过小,过小便会受到绕射的影响,反而降低其解像力!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摄影基本常识 (四)快门    相机的快门是控制曝光时间长短的机关,快门经常处於关闭状态,已防装在相机内的底片露光,摄影时将它一开一闭,让透过镜头的影像光线作用於软片上。早期的座架式相机没有快门装置,仅备一镜头盖套在镜头上,取景对焦时取下镜头盖,套上镜头盖再装感光片,摄影时将镜头盖掀开一刹那时间遂即盖上。现在快门已进步到由机械或电子操纵开启时间。快门的功能有二分述如下:      1.开启时间的长短来控制透入光量的多寡。假若被摄体的明度和镜头的光圈 不变,快门开启时间长,作用於软片的光量多,快门开启时间短,作用於 软片的光量少。快门开启时间的长短叫做快门速度(Shutter speed)。为 便於调整曝光,镜头快门相机的镜头上装有快门速度调整环,焦面快门相 机(较普遍)的机身上装有快门速度调整环。在快门速度调整环上,将快 门速度分为若干级。为配合光圈调整曝光,每相邻两级的快门速度也是二 与一之比。所有各种相机的快门速度分级都以标准化,即 4, 2, 1, 1/2, 1/4, 1/8, 1/15,1/30, 1/60, 1/125, 1/250, 1/500, 1/1000, 1/2000, 1/4000, B, T。 快於一秒的快门速度的刻度只用 2,4,8...等分母数字表示,分别代表1/2 ,1/4,1/8.....,一秒及慢於一秒的用不同颜色数字标示。B为Bubble的缩 写,代表按下快门钮时快门便开启,放松便关闭。T是Time 的缩写,代表 按下快门钮时快门便开启,再按一次才关闭。      2.配合光圈曝光:摄影曝光正确,才能产生层次丰富细节清晰的照片。曝光 要正确,必须按照软片速度与光圈强弱,将快门速度和光圈适当配合。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摄影基本常识(五)曝光   曝光值是用一定速度的底片,将快门速度与光圈系数相配合表示曝光量的数值。曝光值的计算方法是以ISO 100为基准,令光圈系数f1,快门速度一秒的曝光量为零,亦即 EV为0,由 0起顺序排列0,1,2,3,4,5 ......,分别代表逐项减半的曝光量,亦即每相邻两值的曝光量为二与一之比。曝光值为1 的曝光量是为0 的 1/2倍,可以是f1.4,1 秒。曝光值为2 的曝光量可以是f1.4,1/2秒或f2,1秒。同一个曝光值可有许多不同的快门速度和光圈系数的组合,其曝光量都一样。 f11,1/60秒和f8,1/125秒和f4,1/500秒的曝光值都是 13,表示曝光量相等。凡快门速度与光圈系数可做不同的组合而产生相等的曝光量者 ,称为曝光对等律。以下便是以ISO 100/21为基准的曝光值,各位可以比较看看: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1 sec 1 2 3 4 5 6 7 8 9 1/2 2 3 4 5 6 7 8 9 10 1/4 3 4 5 6 7 8 9 10 11 1/8 4 5 6 7 8 9 10 11 12 1/15 5 6 7 8 9 10 11 12 13 1/30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60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125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250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500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100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不论何种方式的测光,当相机测出某种光圈快门值时,它所依据的标准是:用这样的光圈快门,将景物拍城中灰色调的明亮度!在自然界中,各种物体的明亮度(反射率)都不同,但平均以中灰色反射率(18 %)居多,因此相机便以这种色调为曝光正确的标准。因此当我们希望所拍摄的 物体比中灰色调亮一些时应加大光圈或降低快门速度,如拍摄白色的墙时,应依据相机所测得的值加一或二倍的曝光量,这样墙才会呈现白色;希望所拍摄的物体比中灰色调暗一些时应缩小光圈或增快快门速度,如拍摄黑色的墙时,应依据相机所测得的值减一或二倍的曝光量,这样墙才会呈现黑色!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摄影基本常识(六)滤光镜    摄影时基於某些目的,需要用一种镜片阻挡某些波长的光线,使其 不通过镜头进入相机,或限制其通过的分量,这种镜片就叫做滤光镜,又称滤色镜,滤光镜大致分为六类:     (一)对比滤光镜:用在黑白摄影改变被摄景物某一色调以提高对比的滤光镜,又称反差滤光镜。对比滤光镜的运用原则是,要使某色彩在照片上的色调变浅时,采用通过该色光的滤光镜,要使某色彩在照片上的色调变深时,采用吸收该色光的滤光镜。例如拍摄带有绿叶的红花,若红花与绿叶的明度相当,则在照片上的色调几乎没有差别,可用通过红光的虹色滤光镜,使红花的色调变浅。一般用较重要的对比滤光镜有六种,每一种又分成浅中深三级:1.红色滤光镜:吸收绿蓝紫色,主要通过红色,次为橙黄色。2.黄色滤光镜:吸收蓝紫色,主要通过黄色,次为红橙绿色。3.橙色滤光镜:介於红色和黄色滤光镜之间。4.绿色滤光镜:吸收红橙蓝紫色,主要通过绿色,次为黄色。5.黄绿色滤光镜:介於黄色和绿色滤光镜之间。6.蓝色滤光镜:吸收红橙黄绿色,主要通过蓝色,次为紫色。     (二)紫外线滤光镜:简称UV,紫外线是看不见的的光线,但软片对其的感应却很强,所以拍摄风景时宜利用紫外线滤光镜来吸收远景的紫外线,以减小其对底片的作用,加强影像的清晰度。又有名为天光镜(sky light filter) 者,也是紫外线滤光镜的性质。     (三)中色滤光镜:简称ND,中色滤光镜对各种光的吸收率相等,是用 来减低通过镜头的光量。当使用最小光圈或最快快 门,还曝光过度时,便需要中色滤光镜来减低曝光 值。它分为二倍、四倍、八倍三种,所谓的倍数是 只曝光倍数而言。     (四)偏极滤光镜:简称PL,它是由许多方向一致的极小晶体构成,从 天空,水面,非金属光滑表面某个角度反射的光线 会被偏极. 若在镜头上装偏光镜,既可管制这些反 光,把它消除或减弱,以表现物体的质地. 它大约 有以下四个功能:1.控制天空的色调:彩色摄影若要加深蓝天的彩度,可使用偏光镜,树木和水面的彩度也会因部份反光被吸收而加强。2.控制物体的反光:从非金属光滑表面所反射的光,用偏光镜来 控制是很理想的,例如拍摄橱窗内的商品或隔著水面拍水底的景物等,其中又以三十度左右斜对反光面较有效。3.提高彩度。4.代替中色滤光镜:偏极滤光镜的曝光倍数和四倍的ND相近,所前者可以代替後者。     (五)红外线滤光镜:他吸收紫外线以外的所有可见光线,仅通过红外线。专用於红外线软片摄影。     (六)色温平衡滤光镜:彩色软片是针对标准色温而设计的,使蓝绿红 三层乳剂的色感和速度达到平衡,以求色彩平 衡。但太阳光线早晨到黄昏的色温不同,阴天 晴天的色温也不同,灯光色温因电压而不同。 当光源的色温不符合软片色温的要求时,便会 呈现偏色,需要用色温平衡滤光镜。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摄影基本常识(七)色温    关於彩色摄影,色温会影响一张照片的感觉。在早晨或黄昏拍摄的照 片会偏红,在钨丝灯光下拍摄照片颜色会偏黄,这些现象都是因为当时的 色温不能符合软片的色温标准而产生色偏。在物理上,把称做完全黑体的 物体完全加热,温度上升,开始变成红色呈红热状态,再继续加热会变成 白色,呈白热状态。在红热状态时,光源放射能低,光波长,其红色成分 较多,白热状态时,光源放射能高,波长短,其蓝色成分多。凡发光物体 温度越高,光的颜色越白,温度越低,光的颜色越红。在同一钨丝灯下电 压低时的灯光比电压高时还红。应用在摄影方面,色温就是发光物体由红 到白色各级温度所放射光线中包含颜色的成分。色温高低的度数以 K 表 示,也就是将摄氏温度 +297。色温K数变化时,蓝色光的成分并不随其等 量的变化,所以在加滤光镜调整色温时换算不是很方便。於是有DM值的设 计,DM值的计算方法是将色温K 数倒数的十万倍,所以色温越高,DM值越 低,色温越低,DM值越高。用DM值的优点是,DM值变化时,光线的蓝色成 分随其等量变化,如此就可以由软片色温的DM值和光线色温的DM值的差额 ,来决定用什麽号数的色温滤光镜。例如日光型彩色软片色温标准为19DM (相当5400K),用在光线色温 14DM(相当7000K)的情况时,两者相差5DM,应用红色R5号滤光镜以降低色温。  时间                  光源色温K数               光源色温DM  日出时                2000                               50  日出後或日落前20min   2100                              48  日出後或日落前30min   2400                               42  日出後或日落前40min   2900                               35   日出後或日落前1hr       3500                               29   日出後或日落前2hr       4500                               22  日出後或日落前3hr       5400                                19  平均中午日光          5400                                19  阴天                  6500-8000                       15-13  萤光灯                7000                                14   电子闪光灯            5500                                18   蓝色闪光灯泡          5400                                19   白色闪光灯泡          3800                                26   照相用泛光灯          3400                                29   家庭用500W灯泡      3000                                33   照相用钨丝灯          3200                                31   家庭用100W灯泡      2900                                35         彩色软片是针对标准照明的色温而设计,日光型软片以晴天中午5400K 为标准,灯光A型正片以泛光灯光3400K为标准,B型正片与L型负片以钨丝 灯光3200 K为标准。当色温不符合软片色温标准时,就不能摄得色彩纯正 的底片,需要用色温平衡滤光镜(LB滤镜)来调整! LB 滤镜大约分为4系列 :  80系列(升温) 81系列(降温) 83系列 85系列(降温)  80A 3200 K --- 5500 K80B 3400 K ---5500 K80C 3800 K ---5500 K80D 4200 K ---5500 K 81A,81B,81D,81EF将色温6000K - 8000K - 5000K 升至 5500 K   85A 5500 K --- 3400 K85B 5500 K ---3200 K85C 5500 K ---3800 K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摄影基本常识(八)---软片的种类      (一)彩色正片:  KODAK    (1)k-14 (需送国外冲洗) KODACHROME 25(PKM) - 彩色正片之王,粒子极细,解像力极高, 略带洋红色调,适合拍白色人种。 KODACHROME 64(PKR) - 多用途底片,特徵同PKM。 KODACHROME 200(PKL) - 高速底片,特徵同PKM。        (2)E-6 EKTACHROME 64(EPR) - 粒子细、解像力高,特徵略像KODACHROME 系列,但对绿色的感应稍差,不适合来拍风景。 EKTACHROME 100 PLUS(EPR) -色彩表现较强烈,其馀同上。 EKTACHROME P800/1600(EES) -高速底片,可当400、800、1600度 使用。  FUJI    FUJICHROME Velvia(50 RVP) -色彩极鲜艳,粒子极细,解像力极极高,有取代PKM成为下一代彩色正片之王,对一般底片无法正确还 原的紫色有极佳的表现,同时对绿 色、蓝色有非常的表现能力。 FUJICHROME 100D(RDP) -中等感光度,色彩还原最正常的底片,用 途非常广泛。 FUJICHROME 400D(RHP) -高感光度的底片,色彩不错。 FUJICHROME 1600D(RSPⅡ) - 超高感光度的底片,可当400、800、 1600度使用。 另有FUJICHROME 100D(RD)为一般用底片。 一般来说 FUJI的底片色彩表现较自然,适用一般用途,KODAK 的 底片有较多的选择性,适合特殊用途。     (二)彩色负片  KODAK    EKTAR 25(PHR) -彩色负片中粒子最系、解像力最高的底片。 EKTAPRESS GOLD 100(PPA) -报导摄影专用底片,色彩表现略差。 EKTAPRESS GOLD 400(PP -特性同上,与 PPC为唯一可增感的彩色 负片。 EKTAPRESS GOLD 1600(PPC) -同上。 另有KODACOLOR GOLD 100、200、400等一般底片。  FUJI     FUJICOLOR REALA(100) - 感色性最正常的负片。 FUJICOLOR HG(100)一般用底片。 FUJICOLOR SUPER HG 400 -高速底片,颜色相当漂亮。 FUJICOLOR SUPER HG 1600 -超高速底片。  KONICA    SR-V 100 -一般用底片。 SR-G 3200 -有史以来最高感光度的彩色负片。 彩色负片的特色不像正片那麽明显,因洗出一张照片需要经过相当多 的步骤,其中冲洗店扮演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     (三)黑白负片  KODAK    Technical Pan 2415(25°) -最低感度黑白负片,有极高的解像力 非常广的黑白色调、极端细的粒子, 可称为黑白负片之王。 T-MAX 100(TMX) -解像力高、优异的色调,可惜粒子稍粗。 T-MAX 400(TMY) -高感光度、擅增感,粒子粗。 T-MAX P3200(TMZ) -粒子较同及底片细,可增感至25000°。  FUJI    NEOPAN SS(100°) -最普遍的黑白底片,粒子细,但色调表现较差。 NEOPAN 400 Professional -粒子细、色调宽广,对比稍低。 NEOPAN 1600 Professional -超高感度底片、粒子较粗。 ILFORD: PAN F(50°) -粒子极细,解像力极高,感色性稍异。 PAN 100 - 粒子细 FP4 (125°) -色调优美、但粒子稍粗。 HP5 PLUS(400°) -粒子细、色调宽广、对比稍低,可增感至3200° 400 DELTA -粒子很细、色调优美、不能增感。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如何恢复在存储卡中误删除的数据文件        一、缘起:    使用数码相机,存储媒介有常见的CF、SM、SD卡还有记忆棒等,我们拍的照片就以图像文件的形式存储在这些FlashMemory介质里,有时因为主观或者客观的种种原因,会出现误操作将有用的照片或者其他数据文件误删除。这时,除了捶胸顿足之外还有什么补救措施能够挽回么?        二、原理:        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很多硬盘数据恢复工具,如RecoverNT、Lost&Found、FinalData、EazyRecoveryPro等等,用来恢复在硬盘分区上误删除操作引起的数据丢失。我们自然会想到,这些磁介质上的恢复工具能用在闪存卡上么。要解答这个问题,还要从数据恢复工具的工作原理入手。        计算机专业毕业的兄弟一定记得,在《操作系统原理》这门课中我们学过,文件在磁盘等存储介质下是“杂乱无章”的随机存储,OS如何找到这些存储的文件,要靠文件系统,在MS的Dos/windows架构下,就是FAT,简而言之,就是一个索引,其中原理就不再详述了。而通常我们在OS中所进行的Delete操作,实际上并不是将这些数据在磁盘中完完全全像擦玻璃一样抹得干干净净,实质上OS只是在FAT表中对相应索引这些数据的部分做了一个“已删除”标记,这就表示,在OS的今后的文件存取操作中,这段已标记删除的部分已经可以当作空白空间使用了。同理,FORMAT是格式化命令,它并不是将硬盘数据区中的数据完全破坏,只是将文件分配表(FAT)置空而已。所以,简单删除的数据并不是真正的安全,如果想要达到安全级别的删除的话,还要通过专门的操作(简单的说,就是在标记删除的文件存储区域用一些无意义数据比如Null强行覆盖若干遍,覆盖的次数越高,数据变化越多,安全级别就越高。这就是Norton Utilities里面WipeInfo工具等的工作原理)。正是这种删除原理给了我们恢复数据的可能,只要实际存储数据的地方没有被新的数据覆盖掉,那如果我们能重新恢复FAT表中原来的文件标记,数据就能被OS的文件系统重新识别,也就是“恢复”了数据。        以上是基于磁盘等磁介质的数据恢复原理,有些朋友会说,这些是磁介质的随机存储方式,闪存不是磁介质,两码事儿。恰恰相反,只要是随机存储方式,跟用什么介质存储,根本没有任何关系,上面那种想法属于想当然而已。只要是遵循DCIM标准的数字相机(目前市场上已经几乎找不到不遵循此标准的数码相机了),那他对闪存的操作方式和PC对磁盘的操作方式都一样,就是通过FAT文件系统管理照片文件。同样,闪存和磁盘一样,也是通过扇区、簇等分割方式管理存储空间。所以,从理论上讲,闪存上的数据恢复和磁盘上一样,不但是可能的,而且是很容易实现的!(当然,市面上有很多MP3机采用的不是标准的文件管理系统,而是自己定义的管理和存储方式,如果是样的MP3机操作的闪存,就不能用通用的方法来恢复数据了,解铃还需系铃人,需要了解其数据结构,一旦了解,数据恢复仍然是有可能的)。       三、操作:       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1.一旦发现进行了误删除、误格式化等操作,首先就是停止任何新的写入数据操作!这一点一定要切记,是能否全部恢复数据的关键前提。        2.将闪存卡插入读卡器,连接到PC上,会在PC里看到出现可移动磁盘和分配好的盘符。      3.这时,启动你早已准备好的数据恢复软件(RecoverNT、Lost&Found、FinalData、EazyRecoveryPro),这里,我以RecoverNT做操作例子(因为这个是绿色软件,界面简洁,操作容易,扫描速度快)。选择“文件”菜单中的“打开驱动器”,出现驱动器选择对话框,选择闪存卡相对应的可移动磁盘盘符即可,下一步软件会自动对闪存卡所有簇进行扫描,闪存卡容量越大,相应的簇越多,扫描过程也会长一些。        4.扫描完毕后,主界面会出现扫描结果,大家可以看到,除了正常存储的文件之外,扫描出来的已经被删除了的文件用特殊的图标标记出来,如果是目录被删除,则可以进入到该已删除目录里面,即可以看到做了删除标记的文件。        5.此时,鼠标选中要恢复的文件,在右键菜单选择“保存”,会出现保存对话框,这里要千万注意的一点是:一定不能保存在原分区上,请另行选择一个分区保存恢复出来的文件。多个文件类似操作即可。        6.好啦,大功告成,赶紧去检查一下那些已经恢复的宝贝文件吧。        注:这种恢复方法,经过我的实际测试,在CF卡(winward 128MB,由Canon Pro90拍摄的照片文件(RAW格式、JPEG格式经相机删除、格式化操作))、SM卡(winward 128MB,由创新Nomad IIMG保存的MP3和NVF录音文件经删除,格式化)、SD(PQI 64MB,由Casio EM500上保存电子书格式文件经删除)卡上;分别通过软件RecoverNT和EasyRecoveryPro都可以完美的全部恢复。不过要注意的一点是,目前的大部分数据恢复软件,对中文文件名的文件恢复支持都有些小问题,恢复时你得手动改名才可能恢复。 RecoverNT、Lost&Found、FinalData、EazyRecoveryPro这些软件,都是商业或共享软件,英文不好的网友们也能找到汉化版,大家可以在网上找到。
 
 


 
使用数码相机摄影技巧      作者: 凌鲲             随着数码的不断普及,数码相机(DC)已不再是罕有的物体。而数字化的今天,对人们在原来的拍摄技艺的基础上又提出了新的要求,不少初级用户反映:数码相机拍摄出来的图片暗淡,欠缺活力、噪点多、景深浅(特别在微距模式下)、偏色等。但摄影本来就是心灵与光线沟通的桥梁,要掌握传统拍摄技艺并非易事。下面就让笔者为大家简述一下数码相机在拍摄中必需注意的问题,同时也讲述一些拍摄前后的事项。1、 浏览说明书  很多用户都不喜欢厚而繁琐的产品说明书,一般买数码相机购回后都喜欢自行摸索。当然,在摸索过程中会出现一些惊喜,但这会花费的不少时间,而且也不能以最短的时间系统了解你手中的产品的特性;如果看过说明说后再操作的话还可以避免一些错误操作。因此在初接触新品时,应简要先浏览一回厂家为大家用心汇编的说明书,熟悉一下数码相机的基本菜单与功能。以后再有所不明时也可以翻一翻它,会有所收获的。2、 合理选用图像格式  我们都很清楚,数码照片的质量与象素(分辨率)有关,象素越高图像质量就会越好。而经实际情况的推算,200 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大约与 1200 dpi 的扫描仪拥有同等的数字影像撷取能力,而 600 万象素的数码相机则可视为与 2400 dpi 的扫瞄器同级。若只是使用一般的平台扫描仪进行相片数字化,那么数码相机只要 200 万 ~ 300 万象素就可轻易地胜过 35 mm 相机了。不过,如果输出 4"x6",约 A6 大小,使用 200-300 万象素足可满足一般人的需求。而若只是用于电脑72 dpi的显示器,要求就更低了,分辨率为1024X768,才约为80万象素,任何一台二百万级别的DC都可以游刃有余。因为数码相机储存空间有限,因此我们要因地制宜,合理选用分辨率,如:只用于PC的,对于本人的SONY DSC-S75一般使用1280X960;如应用于印刷,一般采用1600X1200;拍生活照时当然用2048X1536。在要求不高的情况下,压缩标准也采用STANDARD,这可比FINE的压缩标准存多一半的图片呢!3、 构图与思考  对于摄影有一定了解的用户来说,都清楚明白准确构图的重要性。如:若不是拍摄特写,一般应把主体放在画面的1/3处,同时尽量避开杂乱的背景,从特别的视角来拍摄,尽量捕捉物体的细节与个性,利用一些斜线或曲线的背景构图会让整体画面看上去更为生动。      另外,我们要善于运用二维的眼光观察。因为摄影只有二维空间,它通过透视关系(即光和影的造型效果为参照物)来表现空间感,不同于从两个不同角度观察事物的三维人眼。不过,现时的数码相机绝大部份都有直观LCD取景屏,而且其视野率均在90%以上,有些接近100%,如S75就达99%。可以直截了当地观察到空间感和距离感是否足够,可做出及时的调整。不过一般的数码相机LCD的分辨率都比较低,清晰度一般不能令人满意,但笔都对S75还是挺满意的。可也不能迷信于它,因为在实际上使用中发现:在LCD中显示曝光轻微过度,在电脑的显示器中显示曝光量度刚好。这也是有部份用户总是拍出暗淡图片之因。  而且LCD耗电量也一直让"色友"们头痛,因此有不少"色友"在拍摄中还是习惯于使用光学取景器,就考虑到光学取景器的视野率只有80%-90%,而在拍摄近特写还要记得它可是旁轴的呀!当然,想拍出壮观的画面还得闭上一只眼睛,用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搭一个"镜框",把眼前的景象想象成一幅印在书里或挂在墙上的画……4、 不要迷信DC的自动模式  首先,和传统相机另一个最大的差别是DC有一个白平衡。这有点类似于传统摄影中的色温,也正是由于初学者没有重视这白平衡,所以才会生产偏色。DC一般都提供有自动、室内、室外、手动四种模式,初学者都信赖AUTO,可往往拍出的图片偏了某一颜色,只要我们细心注意LCD取景窗是可以看出的。当我们刚拍摄到某一实物,该实物一般偏重某一颜色,假如蓝色,这时DC的白平衡会自动偏向于蓝色,再拍摄其它实物时自然也是会偏色的了。这点虽然在LCD中会体现出来,但初学者一般都没发觉。同时,有些模式也不尽完善,如:SONY的DC在室内模式下都有"蓝色综合症"现状,因此我们还是尽可能使用手动白平衡为好。而且,还要密切留意LCD的色彩变化,一发现该白色的不是白色,就得重新对白色的实物取光修正白平衡。另外,有些数码相机也具备了自动包围式白平衡的功能,以便记录准确的色彩信息。  其次,光圈、快门的控制。建议若有手动的也应使用手动模式,因为自动模式下通常拍出来的图片暗淡,特别是窗内,噪点也多。因为在室内拍摄时,DC一般会自动提升ISO值,如:SONY DSC-F505V在室内一般达282左右,而感光度与影像质量成反比关系,即选用的等效感光度越高,影像质量越差。这和传统感光材料的特性类似,只是在数码相机上这种特性表现更为明显。因为传统摄影中,我们通过选择不同的感光度胶卷或者通过"提速增感"来改变拍摄时的感光度,但是数码相机就不能这样做,它只能通过提高CCD的灵敏度以及电路的增益来提高CCD的反应速度,即牺牲滤波性能和分辨率指标为代价,这样做就会产生一个信号噪声的问题,并最终在画面上留下痕迹,这一点和传统的高感度胶卷的粗颗粒十分类似。所以在用数码相机拍摄时,若想获得好的成像质量应尽可能地选择低的等效感光度,或直接固定在最小值。      再次,DC都有微距模式,而且数码相机的光圈一般较大,达F2.0左右。在自动模式下,相机的程序也倾向于使用较大的光圈以缩短快门时间,防止震动。但摄影常识告诉我们,照相机镜头的收缩一般从最大光圈收缩两级左右拍摄的照片效果最好。尤其是在微距模式下,如:SONY DSC-F707在拍花朵时,只有中间部份清晰细腻,周边的都带轻微的模糊。因此,我们最好使用光圈先决或全手动模式,使用较小的光圈以扩大景深。如果相机没有光圈优先功能,可以试着尽量提高环境亮度,让相机自动选择较小的光圈或者使用闪光灯,图像质量也能有所改善。5、正确用光、与光线对话  光是摄影的灵魂。因此我们要留心光线的变化,不仅是光的强度,还有光的方向,用心与光线对话。如:落日把晚霞染成红色,象征着浪漫;阴暗的天空呈现出灰色的冷色调,象征着忧郁;树荫中撤下一束阳光,透射出欢乐、愉悦的情绪……。分辨光的强度  硬调光通常是由单一光源发出的,比如:太阳、聚光灯、闪光灯或单只灯泡。在这种照明下,被摄体反差较大,细节和质地被突出。你可以运用这种光线获得纪实效果。与此相反,漫射光线产生的光质较软。室内间接的照明,户外的树阴和阴天时都属于这种情况。在这种光线条件下拍摄肖像和静谧的户外风景都是再理想不过的了。      讲究用光角度  用光的角度不同,被摄体的质感会相应地被强化或削弱,被摄体的形状就会被突出或被淡化。照片的基调是愉快的还是忧郁的,也会因用光的角度不同而有所不同。从相机上方或后方(通常称之为正面光)投射过来的光线会降低被摄体的层次感,原因是正面光不利于营造高光和阴影。较好的选择是让光源偏于一侧,同被摄体成大约45°角的侧光,就可以很好地表现被摄体的形状和细节。当光线从被摄体身后射来,正对着相机时就会产生逆光。拍摄对象在逆光中显得富于戏剧性。在拍摄肖像时,逆光在人物的头发边际产生漂亮的轮廓光。反差大的逆光可以产生剪影的效果。  在传统摄影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也不容易掌握的色温问题,在数码相机中已不复存在,因为数码相机可以通过白平衡来调整解决,而无需考虑光源色温与底片的关系了。这又是数码相机的一大优点。  而数码相机比起传统感光材料,尤其是新的染料型感光材料,数码相机在曝光宽容度指标上并无优势,所以拍摄时的准确曝光仍是数码相机获得良好影像质量的基本原则。在实际使用中,我们发现数码相机对光线的要求更高,在室内拍摄尤为重要。因此我们在室内拍摄时若不可外另照明时,就应尽量使用闪光灯。6、 几个误区习惯使用UV滤镜  对于传统的摄影师,UV镜是必备之一。但由于DC光灵敏度区间向长光波端偏移,就是说对红光及红外光敏感而对蓝紫光(尤其是紫外光)并不敏感。所以在数码相机上加用UV镜将得不到所期望的有利效果,而光学性能不好的UV镜还会对成像产生负面影响。所以就,UV就不必了。三脚架已是昨日黄花  别以为除了专业的摄影师或那些狂热的摄影爱好者,三脚架对于数码相机没有武之地。因为要拍摄清晰的图像,拍照时必须绝对握稳照相机,即使最轻微的抖动都会造成模糊不清的图像,而且对于这种结果我们往往束手无策,无法通过后期制作来消除这种影响。    当然,用普通胶卷相机也存在这个问题,但是由于数码相机的光灵敏度低,并需要一系列的电路处理、存在快门延时的毛病,如:S75的快门延时近0.1S,比用快速胶卷的胶卷相机需要更长的曝光时间,在光线较弱时,更是如此。为了稳住相机,拍摄时应尽量夹紧胳膊肘,并应放置到人的最稳定部位--额头上,并轻轻地按下快门。但最好的办法是将相机装在一个三脚架上,或者将它放在一张桌子、柜台或其它不会移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拍摄特写或微距摄影时,使用三脚架会得到更好的拍摄效果。      漠视后期处理  用数码相机拍摄的数字图像,只有极少数看上去是完美的,事实上,用普通的胶卷相机拍摄也是如此。 当然,数字图像的优势就在于可以进行后期加工,但有人会认为这已失去"保真"的真实含义了。其实它仍是在摄影创作的基础上,经创意构思,运用各种数码技术手段,将摄影素材优化或组合,从而化平淡为神奇的重新创作的艺术作品。  只要适当利用图像编辑工具,诸如:PHOTOSHOP等等,你就可以让那些并不出众的照片变得颇具水准。你可以使曝光不足的图像加亮、校正色彩均衡,剪裁掉分散注意力的背景,覆盖住一些小的缺陷(比如反射光造成的热点),甚至将几张照片或图像进行合成(见图)。能够进行照片编辑是用数码相机拍摄的主要优点之一。7、知识在运用中体现价值--运用在于实践  不一定是"工多艺熟",但要想"艺熟"就必需要"工多",数字摄影也不例外。所以,尽可能在不同的光线条件下多拍一些照片。拍摄时,注意记录拍摄时所用的相机设置和光线条件,然后研究结果,看看哪种条件下哪种设置最佳。专业摄影师在拍照时对同一图像总要拍摄好几次,每次改变一下拍摄角度或曝光时间等设置,我们也应该这么做。大多数的数码相机都有LCD显示屏,你可以利用它轻松地观察并删除你不喜欢的图像,所以不必担心会因"滥拍"而造成存储量不足,尽管放心地去拍摄多种曝光的图像吧,这样,最终至少会有一张好照片。
 
 


 
十大拍摄技巧        (DC爱好者也可参阅)1.时刻携带相机    你曾经遗憾地错过多少昙花一现的画面?如果你手边总是有一部相机,这样的情况就很容易避免。许多瞬间发生的自然画面对摄影师来说,简直就是无价之宝。为了捕捉它们,你需要时刻携带一部相机。当然,你的相机可能太大太重,不便随身携带。那么,不妨考虑买一部便宜些的易携相机,以备不时之需。2.走近拍摄对象    众所周知,离拍摄物体越近,画面就会越好。因为这样可以避开无关紧要、扰乱视线的背景,清晰地呈现出拍摄物体。拍摄时,试着只显示足够的背景来让你的画面变得清晰有趣。注意要将相机调到手动模式,找到拍摄允许的最近距离。很多傻瓜相机离拍摄物体不得小于4英尺,否则无法清晰对焦。3.让拍摄对象动起来    在拍摄人物时,让他们动起来。这样你的画面会变得生动而自然。为了避免僵硬、静止的姿势,多鼓励你的拍摄对象,让他们积极活跃一些。你的鼓励和提示会为他们带来更加轻松自然的表情。4.使用简单的背景    简单的背景有利于让观看者的注意力集中到画面的主角身上,带来更加清晰、有力的视觉效果。试着去找找这样整齐、简单的背景吧!5.让主题偏离中心 (黄金分割)   将拍摄物体放在取景器正中央并没有什么错。但是,如果把它放在偏离中心的位置上,就可以给人一种更加动态的感觉。6.为风景照增加前景   在拍摄风景照时,试着将前景收入镜头,可以为画面增加深度感和立体感。7.寻找好的光线    足够的光线是曝光的基本要求,好的光线能使画面更加有趣、多彩、有立体感。强烈的阳光只是好光线的一种。很多人得知多云的阴天能为人像摄影带来最好的光线时十分惊讶。其实,阳光会使人眯眼,并带来浓重的阴影。而阴天的光线则能使人物的脸部颜色十分柔和。    8.端稳相机 (相机除了端稳,还要端平!)   有时,一些好照片会因为你过于将注意力放在拍摄角度、距离、对焦等等技术问题上而与你失之交臂。端稳相机才是拍出清晰照片的最根本因素。按快门时,不要过于用力,轻轻一按就可以了。相机的哪怕一个微小晃动,也会影响照片的清晰度。有条件的话,最好给胳膊找一个支点,或使用三角架。9.使用闪光灯    充分利用内置闪光灯可以提高画面质量。在需要的时候(尤其是室内摄影),它可以为你补光。10.选择合适的胶卷    当前市面上的胶卷品牌、规格众多。在拍摄时,检查一下相机手动模式可以使用的胶片速度,并将拍摄环境、对象等因素考虑进去,选择适合你的胶卷。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使用变焦镜头的10条经验                   作者: 凌鲲          美国摄影家诺曼·罗思柴尔德在多年使用变焦镜头的实践中积累了不少宝贵经验,总结成以下10条提供给摄影爱好者参考。    1.利用长焦距对焦。使用变焦镜头时,正确的对焦方法是先用长焦距对焦后,再选择合适的焦距拍摄;因为在长焦距时,被摄体的影像最大而景深最小,这就方便了准确对焦。在遇到逆光或光线复杂的情形时,也有助于选择适当的局部测光,而无需走近被摄体进行测光。在平时拍摄时,经常以一个中焦距或长焦距的变焦镜头为主,用最长焦距对焦和测光,锁定曝光后再选择理想的焦距拍摄,这样就不必来回移动脚步。    2.对各焦距要多作尝试。大部分摄影爱好者虽然都极为关心变焦镜头的变焦倍率问题,但在具体使用时却往往是长焦距一头用得最多,有些甚至将其当作一个定焦远摄镜头看待。其实,当你尝试运用其他各焦距而获得截然不同的画面时,便会发现变焦镜头作为一种可变的取景工具,有着相当的潜能。    3.熟悉变焦镜头的操作。早期的变焦镜头上,变焦和对焦是以二环分别调节的。现在大部分变焦镜头都已改为单环控制,其特点是通过将镜头前后推拉来改变焦距,左右旋转来进行对焦。因此,对刚刚购买新镜的摄影爱好者来说,要熟悉及牢记变焦的前后方向和对焦的左右位置,避免在精确对焦之后因变焦时微稍转动调节环而影响清晰度。这也是很多较为“保守”的摄影家宁愿使用旧式的双环式变焦镜头的原因。    4.适当运用支撑物。当运用焦距为200mm或更长焦距的变焦镜头时,应把镜头固定在三脚架等支撑物上,以保证拍摄时的稳定性。    5.选择合适的遮光罩。变焦镜头比其他类型的镜头更容易产生光晕,因此,一个合适的遮光罩是少不了的。有时遮光罩造成的遮挡在单镜头反光相机的取景屏上看不出来,但是在胶片上却显示出来。这种情况在使用小光圈拍摄时最为明显,往往会使遮光罩也落入景深范围。此外,有些遮光罩在长焦距一端有效,但变焦至短焦距一端使用时,就会使照片上产生取景屏上看不出来的因遮挡而造成的晕映现象。因而,为变焦镜头选择合适的遮光罩并合理使用,是至关重要的。    6.加用增距镜。在需要使用极长焦距的情况下,花很少的钱购买一个2倍增距镜,便可随意将你的70—210mm镜头立即变成140-420mm超望远变焦镜头,一个3倍增距镜更可达到210--630mm,使你的镜头马上跻身天文望远镜的行列。然而,代价将是损失光圈级数和摄得照片的清晰度。例如,一个F4的变焦镜头加上2倍增距镜后,光圈会损失2级而变为F8;加上3倍增距镜后,最大光圈就变成了F11。如你所知,要发挥镜头的最佳解像力应当是选择比最大光圈收小2级的光圈来拍摄。因此,当加用增距镜时就必须考虑选用高速胶片和三脚架,同时,被摄体以静止的为宜。   7.慎用滤光镜。除非确实需要,一般不要给变焦镜头加用滤光镜。在海滩或咸水的环境下,确实需要一块保护镜。为了改变色温,制造特殊效果,例如为了加深天空颜色和消除反光,需加用偏振镜。除此之外,加上一些可有可无的滤光镜,只会增加已经让人头痛的镜头内部光线反射问题。    8.控制画面深度。用一个变焦镜头在离被摄体1.5米处用60mm焦距拍摄,与在离被摄体7.5米远处用300mm焦距拍摄,所得照片中的被摄体影像是一样大小的,所不同的是两张照片画面深度不同。用60mm焦距拍摄的照片,其背景有深度和空间感;而300mm焦距拍摄的,给人的感觉是景物被压缩了,被摄体与景物似乎被“拉近”了。   9.保持距离,防止变形。在使用变焦镜头的广角一端拍摄时,要注意与被摄体保持适当的距离,以免造成被摄体变形。须记住,拍摄时的距离是影响透视效果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焦距。    10.控制景深的诀窍。可以做一个实验,用同一光圈,在同一距离分别以25mm和50mm的焦距拍摄两张照片,再将用25mm焦距所拍摄的照片放大,使画面中被摄体影像与50mm的一张中的一样大小。比较两张照片的背景后就会发现,放大后照片中的背景并不像第一张照片中的那么朦胧,实际上得到了更有用的景深。这种方法应用于定焦的广角镜头时同样有效。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街头巷尾的拍摄技巧  街头巷尾的拍摄反映社会现实的摄影作品,在摄影圈内己经占据了一定的地位。事实上,摄影是反映现实的最好工具之一。摄影,如果离开了社会现实,单纯追求色、光、线修的效果,那就把摄影技巧所采用的手段变成为目的了,这是本末倒置的。  反映社会现实的题材十分广泛,拍摄街头巷尾人物活动是其中之一。有些人以为拍摄影这类题材作品要用长焦镜头从远处偷拍。其实使用长焦距镜头是办法之一,但是实际上却有许多缺点。一是距离愈远,来往行人遮挡镜头的可能性就越多,不一定能够捕捉到被拍摄者适当的表情;二是长焦距的镜头很惹人注目,一举相机就受到来往行人的注意。所以,两倍左右的中焦距相机有时还派得上用场,四倍以上的长焦距镜头在这种场合并不十分适用。其实,真正能够拍得好,还是尽量缩短与被摄者的距离,或者可以夸张之称为「近战」、「内搏战」。  不少初覆「战场」的朋友总是感到在街头摄影有点心怯,尽管捕捉到一个摄影对象,可就是欲行又止,脸上浮现出一片忐忑不安的表情,反而引起了人家的注意。为什么会这样?主要的问题在于对被摄影的对象不熟,恐怕挨骂挨揍。有一位影龄甚老的摄影家,他一有空就到住处附近摄影。该处一带的居民很熟悉他,知道他拍摄照片并无恶意,听之任之,而这位摄影家的收获亦十分丰富。由此可见熟悉活动的区域和对象是一个主要的问题。因此,建议大家不必求外,先在自己熟悉的区域着手。一方面对当时当地存在些什么问题比较熟悉,容易构思题材;另方面人面熟,出了问题也容易解决。老实说,在拍摄活动中跟被摄者发生意见,在比例上不过是百分之一、二的机会而己。绝大多数的人发现自己成为被拍摄对象时,或则掉首他向,或则以诧界的眼光望着你,如此而己。又何必因此忐忑不安?许多时候在摄影者与被摄者之间发生了意见,主要还是应该由摄影者本身检查是否态度欠佳。相反,倘若摄影者处事平和,耐心解释,倒可以得到对方的谅解的。若是冲洗之后,把一套照片送给人家,对方还欢迎你再拍一次呢。  尽管有时候跟对方很熟,但是拍起照来,他就强忍笑容,表情呆板,所以捕捉神态,还是以偷拍为上。  要使偷拍获得成功,熟悉手上相机的性能和运用得纯熟是非常重要的。有时使用「盲目射击」亦不失为一个好方法。  在介绍「盲目射击」的方法之前,先讲个小故事。有一次在雨天,一位创作兴致甚浓的摄影家依然冒雨出发寻找摄影题材。当他跑到一家酒家门前,看见几个建筑工人在骑楼底下啃着自备的午膳,跟金碧辉煌的酒家形成一个强烈的对比,这是一个很好的题材。可是他己经走过了头,怎么办?他马上当机立断,跑过对面马路,绕个子,冒着雨回到事前观察好的当拍摄位置,就站在那个位置上一边拭抹头上的雨水,一边观察对方,窥正对方难以下咽的表情时,另一只手就按下快门,拍得了一张杰作。据他说当时相机内装的是二百度胶卷,用F3.5光圈,一百二十五分之一秒,冲洗出来曝光准确。  用一些小动作作掩饰,因而能够在适当时机按下快门,这是偷拍法的精髓。偷拍不能贪多,一张起,两张止。能够拍得第三张的机会是很少的。所以在按下快门之时,画面上人物的分布,表情捕捉的时间都要心里有数,不能达到百分之一百,起码也要有七、八成把握才可按下快门,以免功亏一篑。  另一个要注意的是「盲目射击」在技术上的控制和掌握。首光要注意的是所拍摄到的范围,相机的位置摆歪一点,就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有时候纵使拍到主体,但是却偏处底片一卷角,缺乏了背景的烘托,则难以点题。在这方面用双镜头反光机确是比较容操纵,因为此种相机的机身较厚,上下偏侧都比较容易发觉,控制较易。  要解决控制拍摄的范围,平日必须多练习。在练习的时候把镜头对准某一方向,心里就估计这个角度可以拍摄到多大范围,然后在观景器中观察这个做计是否准确(相机的位置切勿变动))。一方面经常作目测估计,一方面也要装上胶卷来练习。因为在临场拍摄时,每每由于心情的变化而影响到成绩的。只有从不断的实习中才能获得巩固的效果。  当你经过多次实习「盲目射击」之后,会发觉控制左右两侧,较易得到正确的位置;但是控制相机的俯仰却是比较困难,尽管己经是加倍注意,可是实际观察一下,不是偏向上就是偏向下。有经验的朋友一致推崇的好办法是,把相机挂在心胸正中(即腹部之上)。这时,要把相机的皮带收短一些,免得相机下墬到腹部。因为靠近腹部,因呼吸影响,相机容易形成仰摄角度,变成拍得天空过多。  为了便于随时可以拍摄,最好不带相机皮袋,这样,随时可以按下快门。等到运用纯熟之后,镜头所向就是正确的拍摄范围,带上相机皮袋也不会觉得阻手阻脚时,就可以一手抓开皮袋,另一手立即按掣,影完之后,立即又把皮袋盖上。  对距离的控制也要经常作练习。练习的方法是先将距离标尺退到无限远的位置,然后扭动掣盘,把标尺推到最近的距离,经过多次闭目实习,掌握到掣盘位置扭动多少是从最远到最近,又扭动多少是十呎、十五呎等,总之每次都是以无限远的位置作起点,练得纯熟了,就可以不望相机而随时对准离位置,随时都可以拍摄照片了。  倘若对于上述的控制方法未有足够把握,只有在拍摄时多花一些功夫。当你背着相机在街上走动,首先就要拨好曝光时间;从开阔的街道走到横街窄巷,光线暗了些,又要调整一下。距离一般对在十五呎,那么,在相隔一间铺位远处摄影就很合适了,否则,临时略为调整也不会很困难。另一个办法是发现题材之后,转个身悄悄的调整好光圈、快门、距离,然后跑到自己己经选择好的拍摄位置站好,等到适当的时机就可以按下快门。  有的朋友认为作状缚鞋带是「妙」法之一。这对初「战场」的朋友可以稍减心悸的威胁,但是角度太低,不很理想。在走路的时候按快门也是方法之一。问题是当时能否捕捉到适当的表情,否则走过了头又要绕个圈子倒回来就麻烦了,而且边走路边按快门,相机容易震动,在按快门之前要略略停步才好。不管使用任何一个方法、曝光时间是要求快门,最好速竞鲜一点(二百五十分之一秒以上),以免相机震动。因此相对而放大光圈是正确的。不过由于光圈大、景深短,就要注意到对焦的要求更准确一点。  有的朋友认为拍摄现实的题材,就是看见什么就拍摄什么。他们把现实题材看成是「纯客观的反映」,没有进一步去研究这个纯客观反映所产生的效果。  这种看法还是比较片面的,拍摄现实题材作品,最要是反映一个问题,这样的作品成功与否,不在于摄影技术,而在于它的表现力。     资料提供: 中华摄影报(中华摄影学会摄影研习班)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夜景摄影的一些技巧  一、夜景摄影的一些技巧   1 主体突出,主题鲜明 夜景摄影,由于天色黑暗,一些不必要甚至破坏画面的景物被黑暗隐没,而被摄主体或景物的主要部分,因为拍摄的需要,配以适当的灯光加以突出,给人们以鲜明的印象。譬如拍摄一个建筑工地,其中的一些杂乱堆积物,或破旧的工棚,白天在画面上委难避掉,但在夜间,这些东西大都隐没在黑暗中,被摄主体却可以利用灯光很容易地突出来。可见,夜景摄影具有主体突出、主题鲜明的特点。          2 夸张景物,渲染气氛 夜景摄影,由于有独特的拍摄方法和影调处理手法,使得它具有夸张景物、渲染气氛的特长。它能利用灯光造成影调,把被摄景物夸张地表现出来,使它们比现实中的景物更突出,有强烈的感染力。另外,它还能采取特殊的拍摄技术,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的特点,加以合理的渲染,使拍摄现场的气氛十分浓烈。例如,拍摄一个火车站,如果在白天拍摄,画面上并不热闹,火车不多,气氛不浓。如在夜间拍摄,就可以用多次曝光的方法,每来一辆列车开一次快门,这样画面上就留下条条明亮的火车头的车灯线,从而获得火车奔驰的繁忙效果。    3 光源繁多,作用双重 夜景摄影往往会同时出现很多光源,和白天摄影的光源不同。象灯光、火光、月光、或落日余晖等。在夜景摄影里具有双重作用:既是照明的光源,又是画面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一张夜景摄影作品,画面上没有灯光、火光、月光照明的景物,那么夜景摄影的气氛就大大减弱。    4 拍摄对象,静物为主 拍摄夜景,被摄对象以静止的景物为主,一般不宜拍摄动作迅速的物体。因为夜间光线委弱,各种景物的照度很低,拍摄时需要较长的感光时间。另外,夜景光线反差很强,亮的地方与暗的地方相差十分悬殊,如果采取快速曝光,不公会使底片曝光不足,而且使画面层次减少,照片缺乏魅力。二 、夜景摄影的注意事项            1 防止照相机移动 拍摄夜景照片时 ,照相机要拧紧在三脚架上,或放在平稳牢固的地方。调节光圈,按动快门,观察景物,都不要碰动机身,特别是进行多次曝光时,更要严格要求,否则,底片会出现重影,使拍摄失败。    2 光圈的运用 拍摄夜景,要特别注意运用光圈。因为它影响景物的清晰度。有些夜景,由于光线十分暗淡,拍摄距离无法精确确定,因此,常常用缩小光圈、增加景深范围的办法来对付。拍摄夜景,常用的光圈为f5.6或f8。有些景物的位置比较固定,光线变化也不大,那么光圈可以适当 小一些,但曝光时间要相应延长,这样,景物的清晰范围可以更大一些。进行多次曝光时,可根据现场光线的强弱,用光圈来调节感光量。    3 距离的测定 拍摄距离的测定要尽量准确,否则直接影响景物的清晰程度。一般地说,拍摄大场面夜景,距离可放在无限远处。拍中景,近景,就要进行对焦,把焦点对得越清楚越好。焦点应定在被摄主体或景物的主要部分的位置上,用手电打亮后再测定。也可利用被摄主体附近的光亮点来代测。距离一旦确定,在拍摄过程中就不能任意变动。    4 曝光的掌握 夜景摄影的曝光比较复杂,无法依靠测光表,应该从实际出发摸索规律。其曝光方法有两种:一次曝光和多次曝光。    (1)一次曝光:一次曝光比较容易掌握。拍摄前,拍摄前,将照相机架在三脚架上,然后确定拍摄对象和取景范围。取景完毕,再检查一下照相机的固定情况,并用快门线控制快门的开启,进行一次时间的曝光。无快门线,可用镜头盖来控制已开启的快门。    (2)多次曝光:两次以上的曝光称为多次曝光。它是在一次曝光不能完成拍摄任务的情况下才使用的一种方法。利用多次曝光,可以分次摄取部分景物,使画面内容丰富,形式活泼。运用多次曝光,应该注意:一是要把光线强弱不同的景物分开,使最暗的景物先曝光、多曝光,最亮的景物后曝光、少曝光。二是有些景物无法进行先曝光、多曝光,可加用人造光适当加强暗处景物的亮度,以调整画面的反差。三是对一些光线过强或过弱的景物,无法在现场调整时,可在拍成的底片上进行减薄或加厚处理,也可放大时进行补救。夜景摄影的曝光,很难有一个确定的数字。曝光时间在一秒钟以上,都要靠拍摄者凭经验估计。一般说,进行一次曝光时,曝光量要掌握得更严格一些。多次曝光时,曝光时间的伸缩余地较大,如果发现某些景物或景物 的某些部分感光不够,可以再开一次快门进行补救。不管一次曝光还是多次曝光,开拍时的天空尚有落日余晖,那么曝光时间要扣得紧一些,宁可感光不足,不可感光过度,一过度,照片就会失去夜间的特点了。为掌握夜景摄影曝光时间,现提供夜景曝光时间表,以供参考。三、夜景摄影实践         1、工地夜景的拍摄 工地夜景包括正在施工的工厂、楼房、水电站、铁路、矿山、车站、码头等。这类题材的拍摄角度,要根据作者的创作意图和工地特点来选择。拍摄时机最好是工地建设处于高潮阶段,或者工程快要竣工时。为了烘托主体,交待环境,要注意利用周围的自然条件,如山峰、河水、月亮、临近的建筑物等。如果傍晚或黎明前拍摄,不要使天空部分感光过度。曝光方法,可彩一次曝光,也可进行多次曝光。如工地灯光尚示完全开亮,而天空又示断黑时可多次曝光,先对感光,并录下景物轮廓,而后拍摄灯光灯光。工地夜景,要注意表现现场气氛。    2、农村夜景的拍摄 一般在说,农村夜景的灯光不及城市、工地里的集中,但处理得好,也能拍出比较理想的环境,如收割机夜收、拖拉机夜耕、打谷场、小型水电站、露天电影、村头演出等夜景。为了突出人物的活动,应该选择周围一自然景物,象粮垛、草垛、树林、山峦、流水、雪地等来陪衬。    3、城市夜景的拍摄 城市由于人口密集,住宅密布,景物比较杂乱,因此,夜景拍摄者一定要明确创作意图,从而选择一定的角度和景物。拍摄角度的高低,要视景物的高度而定。另外,拍摄位置要选择比较僻静的地方,既不影响交通,又不容易被行人碰撞。如果拍摄夜间流行队伍、街头演出,最好使用快速感光片,不易造成影像虚糊。城市夜景摄影的曝光,一次、多次均可,要视景物的情况来定。    4、月夜的拍摄 拍摄月夜照片,可以先后拍摄两张底片,然后在暗房叠放而成。方法是:先用长时间曝光,在一张底片上拍摄月光照射下的景物再用短时间曝光,在另一张底片上拍摄月亮。当然也可以在一张底片上拍摄月夜。曝光时,先用手把月亮遮住,在地面景物曝光结束前几秒钟,将手移开,使月亮在底片上曝光。如果拍摄时天空有云,可在月亮钻进云层时,对地面景物曝光。等月亮从云层中出来,再对月亮进行明曝光。    5、夜间训练的拍摄 部队和民兵夜间训练、警戒、巡逻等活动,也能拍成较美的夜景照片。拍摄夜间射击,使用发光的弹药最为理想,可通过枪弹的火光拍摄战士的行动。拍摄探照灯警戒夜空,可采用多次曝光的方法,一次拍摄探照灯的光柱,一次拍摄地面景物。拍摄军舰夜航训练,可以用慢速曝光,在底片上留下军舰灯光的白线,使军舰有动感。同时,要设法拍出般身的轮廓和灯光倒影,画面又有静感,静结合,照片的表现力就强了。拍摄战士和民兵站岗、放哨的夜景,可用多次曝光,一次拍摄灯光或月光下的战士,再一次拍摄警戒目标。    6、焰火的拍摄 拍摄焰火,事先了解焰火的发射方向,确定拍摄的角度和地点。如果拍摄焰火的全过程,在焰火将要上长升、开花、熄灭。如果拍摄焰火的局部,等焰火升腾后,快要开花时,将快门打开,把最有代表性、最精彩的一刹那记录在感光片上。也可以用两张底片分别拍摄,用其中一张底片的上半部摄影地面景物,然后进行迭放,合成一张漂亮的焰火照片。还可以用一张底片分两次拍,一次用较短的时间仰摄焰火,加一次用较长的时间俯摄地面景物。必须注意的是,在拍第二次时,不要将地面景物 与空中焰火重叠。为此,拍摄之前,应该估计好两部分景物在同一画面上的分布。
 
 


 
艺术与摄影         转:《摄影构图学》         摄影,已经成熟了,而且已经成为一门艺术。    这一说法可能会引起那些纯粹派艺术家的异议。他们会说,摄影是机械的产物,而艺术无论如何不是机械的玩意儿。他们认为,摄影家只能记录他面前已经存在的事物,只有一点点调整机械的活动余地而已。    艺术形式的不断变化    艺术是和某种材料和操作工艺分不开的。而艺术形式和所用的材料却在不断变化。近年来,丙烯颜料、拼贴画、多种材料的组合雕塑等一个个新的艺术手段加入了公认的艺术创作行列。    但艺术只是部分地依靠原材料和操作技术。它的最重要的特点还在于艺术家从题材中提取基本视觉美点的能力和用一种能对观众产生刺激作用的方式记录下来的能力。画笔、颜料、蚀刻针仅仅是艺术家的工具。它们不能保证艺术创作的成功,正像丁字尺和三角板不能保证产生优秀的建筑一样。对于相机来说,也是这样。作为艺术家的工具,它可以有助于产生艺术品。如果在非艺术家的手中,即使懂得技术知识并且用心去做,也产生不了艺术品。所以可以说,相机是一种灵敏的工具,它是按照操纵它的那个人的思想行事的。    每次关于艺术的讨论总要牵涉到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件作品可以称为艺术品,而在许多方面都很相似的另一件却不是?这个问题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三个基本概念的混乱引起的:    1.艺术和自然的异同。  2.视觉形象思维和文字概念的不同。  3.艺术和手艺的关系。    艺术和描绘自然    十四世纪以来,艺术家为了跟上当时科学研究的热潮,对大自然进行了精细的研究,并且在他们的作品中加入了更符合大自然实际情况、有科学根据的细节。解剖学、透视学、光线、三度空间甚至衣服的皱褶都受到极大的重视,以致老实的观众得出这样的结论:艺术就是对自然的模仿!这种科学地观察和描绘自然的活动,在十九世纪达到高峰,这就是印象主义绘画。印象主义画家在表现五光十色的光线方面极为成功。人们能从他们的画里判断季节、一天的某个时间和当时的气候条件。    大约在同一个时间,摄影术发展了,并且被广泛应用。现在,许多艺术家几个世纪以来苦苦追求的事情,这个“小黑盒”一下子就做到了。任何人都能相当容易地拍出一张照片。    艺术家们摆脱了如实记录的重担以后转而探索艺术的更本质的特征。他们的试验把我们引向艺术和自然关系的某些重要结论。自然界有它本身的美,但描绘自然美的照片并不能自动成为一幅美的作品。一些照片即使聚焦清晰、曝光正确、印放得当,如果缺乏趣味。无论是剪裁、遮挡还是增添什么景物,都不能弥补它们拍摄时所缺乏的东西--就是摄影家心目中超越题材固有美之外所认识所发现的美的因素。相反,通常看来并不美的自然或人物,却能拍成很美的照片。当然,艺术家内在的想象力和熟练的技巧相结合,用这样的题材也能拍出美好动人的照片来。      艺术和抽象的视觉美点         艺术效果完全取决于艺术家是否从这个题材中发现了或感觉到了抽象的视觉美点,以及他去粗取精地处理它们的能力,经过他的处理观众是否能够看到艺术家曾经看到过的东西。从摄影家的角度来说,自然界的东西既不是美的,也不是丑的。只有艺术家才有能力发现美,并把它展示给其他人。    现在问题明确了,艺术品的质量和自然物的面貌关系很少。艺术品是由某种抽象的美点构成的,它和机械地模仿自然是两回事。维妙维肖不能作为艺术品的出发点,也不是评价艺术品的标准。效果好的照片是既不违背自然形式,又力求高度简化,敢于大胆处理线条、形状、色调和质感的那些作品。艺术就是要选取这些视觉美点,让它们占据主导地位,去掉那些无助于艺术家确立的中心思想的东西,或者把它们降于从属地位。    这些视觉美点大量存在于我们周围。我们对它司空见惯,以至于熟视而无睹。每一个题材,不论是重大的还是平淡的,都包含着视觉美点。它几乎是无限量的。有时候它只存在片刻,稍纵即逝。有时候它隐藏在极普通的外表下面,貌不惊人,难以辨认。    从题材中发现这类线条、色调、形状和质感,把它们纳入取景器,按照摄影家的要求给以合理安排,然后印成他满意的照片,使观众一目了然,这就是构图时要做的全部事情。    构图--从混乱中找出秩序    构图是一个思维过程,它从自然呈现的混乱事物之中找出秩序,把大量零散素材组织成一个可以理解的整体。构图是对这些素材的反应过程,也是探求途径,把这些素材组织起来的过程,目的是向人们传递。摄影家已经体会到的兴奋、崇敬、畏惧、惊异或同情。通过构图,摄影家澄清了他要传递的信息,把观众的注意力导向他发现的那个最有趣是重要的部分。    冒牌的摄影艺术    那些对摄影和绘画都懂得很少的人,有把这两种表现手段混淆起来的危险。他们没有能力在画布上从容自如地使用颜料,于是就转而想用相机获得貌似艺术的效果。他们的照片使人想起柯罗(1819一1877,法国风景画家家一一译注)和他的模仿者们:界限模糊、情绪低沉、朦胧不清、酷似绘画。随着绘画界几何抽象派、抽象表现主义、流行派艺术和极少派的出现,摄影界也兴起了一种假冒的艺术摄影家。他们是摄影的亵读者。但他们模仿的不是古代的而是现代的绘画。他们处理形象时也泼洒化学药品,使用颜料,硬加外来的材料,用这些办法获得浮浅的抽象艺术的效果。事实上,通过光学、化学渠道已经有那么多的事情要做,有什么必要去乞灵于模仿呢?    抽象艺术的特点是,首先,它非常强调线条,其次是使用色彩的组合去追求美学效果,而不是描绘自然。此后,立体派发展起来了,大量不同形式的抽象派作品相继出现。那些认为立体派和抽象派作品是现代风格的人,当他们知道了立体派得溯源于1908年时,一定会大吃一惊的!    从某种意义上说,抽象派作品的动机是想证明。大量丰富多彩的绘画只需要运用线条、明暗、颜色、形状、质感等抽象成分就可以创造出来,和现实世界的主题很少有关系或者根本无关。    现在,这种论点早被充分论证过了,而且经过长期流行人们也已厌倦。看来现代艺术观点又要和写实主义发生联系了;然而这是和过去的风格不同的一种写实主义,它趋向于强调一种抽象因素,这种抽象因素是各种视觉艺术的基础,包括摄影以及绘画、制版艺术和雕塑在内。    虽然自然物的某些方面经常是人类艺术的模特儿,但在美学上成功的程度却直接关系到所强调的因素,即线条、形状、色彩、立体感和质感。优秀的艺术品一般说来都是反映了自然中的这些因素。拙劣的作品几乎都是只会模仿自然,很少注意或者根本不去注意这些因素。    任何一种艺术,如果它自觉地或不自觉地模仿其它艺术的话,那它就是否定了自己作为一种艺术的价值。摄影家如果用摄影器材去生产别人用颜料或雕刻工艺已经生产过的东西,那他就是把自己降于劣等地位,他的艺术作品(如果可以叫做艺术作品的话)也就是劣等的。     视觉形象思维和文字概念    也许因为我们所受的教育大部分是用文字完成的,我们总是企图从照片里读出文字含义来,或者找到“另外的文字”来阐述艺术家的教诲。然而,“另外的文字”根本没有。摄影家的信息纯粹是视觉的,照片中呈现的任何意义只能看,不能读。照片只能依靠它的视觉美点给人以深刻印象。搜集有关主体的或处理方法物奇闻逸事对艺术价值不起作用,它只能引起困惑。      艺术和手艺    为什么手艺和艺术经常被混为一谈,甚至有时候把手艺看作是艺术的同义语,这是很容易理解的。观察熟练工人的表演,就容易夸大灵巧的操作和出色的产品之间的关系,从而错误地认为二者是一回事。事实上,一个摄影者拍出一张技术上完美的照片是比较容易的,但这幅照片作为一个整体来看,除了和它有关的人员之外,可能不会吸引任何人。    许多艺术家的那种富于挑战性的性格使他们喜欢反驳那些已被公认的东西。反传统主义成了大多数艺术家的倾向。
 
 


 
户外拍摄人像的一点心得               转: 蜂鸟工作室  1、 什么器材?我想爱拍的人无不例外地喜欢器材,当然器材越好,越丰富,越有助于你去拍各种题材的片子,但拍人我个人认为一支镜头基本上就够了。一支焦距在105mm左右的镜头,有很好的虚化背景的能力,它还能真实地表现人物面部特点而不产生变形,而且你可以在离被摄者非常合适的距离进行拍摄和交流(你既不用在很远的距离大声和她说话(用长焦镜头),也不用在太近的距离给她造成压迫感(用广角镜头,还易产生变形))。一架有光圈优先功能和暴光补偿功能的相机,此乃个人主观爱好,我认为光圈优先加补偿完全匹配人像拍摄,光圈优先基本上让你避免暴光的计算,而暴光补偿在光线变化时能非常方便地进行调整。    2、 一块反光板。反光板的投资比起器材来可说是九牛一毫啊,你甚至可以自己动手做一个,但反光板的作用太大了,可以说反光板是必须的,它可以很好地补偿你不喜欢的面部阴影,而且表现人物的眼神绝妙。如果你手边没有反光板,临时一张白纸(只要够大)也行,或者拍摄时找一可以有些反光的墙都行,尽量不要用闪光灯,它会使人物面部生硬。    3、 寻求光线。没有一定之规,当然要避免强烈光线,光线强烈时,找一光线能透射进的树荫就好,逆光表现我很喜欢,透视感好,重要的是能用反光板把光反射到被摄者,使她的面部光线均匀。另外傍晚的确适合人物的拍摄。    4、暴光测量。对面部测光,宁过勿欠,一是我们是黄皮肤,拍MM时不妨让她的面部明快一些,二是负片对过暴的宽容度比欠暴好得多。后期放大可调整。这时候暴光补偿的功能也就发挥出来了,如果不针对面部测光,有些经验供参考,一般情况+1/ 3-1/2EV,逆光无反光板+2EV, 加反光板+1EV,不是绝对的,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说了半天都是设备和技术,下面说点拍摄过程。    1、 交流和被摄者的交流非常重要,比如在去拍摄地的路上跟她聊天,谈谈任何她想说或者大家共有的话题,目的是要她放松,让她不潜在地拒绝拍摄,只有轻松了,才能拍出自然的片子。一边拍一边交流也是非常值得推荐的,不要指望在第一卷就能出好片,因为她很可能在这一卷中还没有完全进入情况。好了,她进入情况了,连续拍摄你认为好的画面,你还要明确地告诉她细微的调整,当然主要的姿势神态是她要表现的,但细小的地方,你在取景器里发现要调整一定要明确地告诉她,比如“脸稍微往左侧一点”“微笑稍微露一点牙齿”,“手指要并拢或着稍微弯曲一点”or“深情地望着我好像看你的爱人”,呵呵,这是很重要的,你不给她这么明确的意图,她将无所适从。另外要鼓励,不断地夸奖她,说一些赞美的话将很有必要帮助,她会表现越来越好。再有就是保持节奏地拍,这里我私下认为一台能出声音的马达和连续的快门声能使你和她都感觉良好,拍摄者也是要进入情况的。    2、 寻找她的最佳角度每个人都有她的一个或几个最佳角度,相对应的是难看的角度,怎么找我想一是靠观察,再就是多拍积累经验吧,要相信自己的感觉,一般来讲,是要从多个角度来拍摄的,侧面表现生动,仰拍表现人物的自信和傲慢,等等。    3、 抓住她的眼神眼睛是心灵的窗口,一点都不假,抓住她的眼神,你就成功一半了,反光板的用处在这里得到了体现,一定要让她的眼睛里有你的反光板补的光。我只能说这么多,因为这是一个我一直学习的方面,希望你也能多给我提供经验。    4、 避免破相的地方。举一个例子,这个MM的牙尤其是下牙很不好看,拍摄时候就要避免她露出下牙,尤其是近距离拍摄,我采取的方法就是让她微笑稍微露出牙齿而不露下牙,举一反三吧。    5、 多拍选优这并不等于浪费胶卷,因为如果你不得要领,你就是拍10卷可能也没有好的作品,但有时比如她有一个好的表现但你按快门时她闭眼了,或者细微地方不甚完美,就要靠你多拍来弥补了,多按几次快门,你就少一些遗憾,虽然摄影是门遗憾的艺术。
 
 


 
关于逆光摄影逆光摄影的艺术效果一、逆光摄影的基本特征  摄影的本质是光,光是摄影的命脉和灵魂。刘半农先生曾说过:“景物虽好,而不能采取适当的光,画面仍是死的。”  逆光拍摄是摄影用光中的一种手段。广义上的逆光应包括全逆光和侧逆光两种。它的基本特征是:从光位看,全逆光是对着相机,从被摄体的背面照射过来的光,也称“背光”;侧逆光是从相机左、右135°的后侧面射向被摄体的光,被摄体的受光面占1/3,背光面占2/3。从光比看,被摄体和背景处在暗处或2/3面积在暗处,因此明与暗的光比大,反差强烈。从光效看,逆光对不透明物体产生轮廓光;对透明或半透明物体产生透射光;对液体或水面产生闪烁光。  如果我们能将逆光摄影的手段运用得当,对增强摄影创作的艺术效果无疑是很有价值的。二、逆光摄影的主要艺术效果  逆光是一种具有艺术魅力和较强表现力的光照,它能使画面产生完全不同于我们肉眼在现场所见到的实际光线的艺术效果。它的艺术表现力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能够增强被摄体的质感。特别是拍摄透明或半透明的物体,如花卉、植物枝叶等,逆光为最佳光线。因为,一方面逆光照射使透光物体的色明度和饱合度都能得到提高,使顺光光照下平淡无味的透明或半透明物体呈现出美丽的光泽和较好的透明感,平添了透射增艳的效果;另一方面,使同一画面中的透光物体与不透光物体之间亮度差明显拉大,明暗相对,大大增强了画面的艺术效果。  第二,能够增强氛围的渲染性。特别是在风光摄影中的早晨和傍晚,采用低角度、大逆光的光影造型手段,逆射的光线会勾画出红霞如染、云海蒸腾,山峦、村落、林木如墨,如果再加上薄雾、轻舟、飞鸟,相互衬托起来,在视觉和心灵上就会引发出深深的共鸣,使作品的内涵更深,意境更高,韵味更浓。  第三、能够增强视觉的冲击力。在逆光拍摄中,由于暗部比例增大,相当部分细节被阴影所掩盖,被摄体以简洁的线条或很少的受光面积突现在画面之中,这种大光比,高反差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从而产生较强的艺术造型效果。具体地说,首先,它能使背景处于背光之下,曝光不足,色彩还原差,使背景得到净化,从而获得突出主体的效果;其次,它能生动地勾勒出被摄体清晰的轮廓线,使主体与背景分离,突现被摄体外形起伏和线条,强化被摄体的主体感;再次,它能深入地刻画人物性格,由于整个画面受光面积小,面部与身体的大部分处于阴影之中,形成以深色为主的浓重低调画面,有助于表现人物深沉、含蓄、肃穆或忧郁的性格。同时,由于影调反差对比度较大,明暗光线布局强烈,既可使人物面部的某些缺欠借助强光加以冲淡,又可利用背光的暗影予以隐匿,以取得扬长避短之效。  第四,能够增强画面的纵深感。特别是早晨或傍晚在逆光下拍摄,由于空气中介质状况的不同,使色彩构成发生了远近不同的变化:前景暗,背景亮;前景色彩饱和度高,背景色彩饱和度低。从而造成整个画面由远及近,色彩由淡而浓,由亮而暗,形成了微妙的空间纵深感。三、逆光拍摄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逆光拍摄有较强的艺术效果,但要拍好逆光照射下的景物,是有一定难度的。主要是它的反差大、变化多,而且主要部位大都处于阴影之中所至。因此在逆光拍摄中,一是曝光时不要被画面中大面积阴暗背景的光线所欺骗,而应以被摄主体的亮度读数为依据,其余在所不计。如拍摄朝阳或落日,则应以太阳的亮度为测光的主要依据;拍摄低调人像时,则应以人物的高光部位为测光依据。二是在逆光拍摄中,近景,特别是拍摄人像时,应选择适当的辅助光(用闪光灯或反光板等补光)。三是拍摄剪影时,应以明亮的背景亮度作为曝光依据。四是逆光拍摄花卉时,应选择较暗的背景予以反衬,以造成较强的光比反差,强化逆光光效,达到轮廓清晰,突现主体的艺术效果。五是由于相机还对着强光源,要注意眩光的干扰。应有遮挡措施(用适当的尽可能长的遮光罩,或用手、帽子、纸板等在镜头前遮挡),或略向旁偏移,调整为拍摄角度等办法,防止太阳或灯光直射镜头,使眩光消失后再按动快门。
 
 


 
摄影十大谬误    摄影之奥秒,就是它包含了很多元素,您可把它看待成一种艺术,同时也是一种科学,用相机去创作,某程度上跟画家用油彩画笔创作一样,但摄影却又很重视器材的摄影师必须了解相机和镜头的特点。 可是,正因为摄影那么的博大精深,涉及的元素又多,不少人都会对之产生很多误解和谬见,有不少初学摄影的朋友更不知不觉被误导了。因此,我们特地炮制了这篇文章,与大家一同分享一些常常被人误解的摄影问题。  误解一:镜头反差越高,解像度就越高  有些拍友,当使用某镜头拍摄时,会发觉所拍摄出来的影像有很高的反差(一般称为较「硬」),又或者看起来很鲜明,便冲口而出说某某镜头解像一流。一旦看反差弱的照片时(即常称作为较柔时),便声声道镜头解像不良。这一种说法,似乎有点武断,其实解像度和反差是两样东西来的,不应一概而论,当然又有些相关的地方。 甚么是解像度? 解像度(Resolution)其实是经过一些标准的测验得来的数据,是利用一张黑白的线条图表,在不同的光圈下用镜头拍摄,然而最标准的数据理应是由机器读出,但某些杂志或试验所用菲林显像作人眼判断,这似乎会带有一些客观因素,如菲林的处理过程或人眼的限制等,但一般都可接受,因为至少可找出同一支镜头在不同情况下(不同光圈或焦距)的解像表现,毋须与其它镜头比较便成。一般来说,越能在同一范围分析出越多线条的数目就越有解像力,即是较锐利的镜头。 甚么是反差? 反差(Contrast)虽不代表解像度,但也不无关系,但不能说反差高,解像便高。反差其实是指镜头将暗位层次表达的能力,一个影像必须有光和暗两个对比,反差高是指光与暗之间明显分隔,而中间可能没有太多渐层(gradation);而反差低则指光与暗之间不够明显或不够鲜明,但有较多的层次,看起来可能会使人觉得较呆板。 对于彩色或黑白的影像,反差的定义也是一样的。一般人误会反差高是好的,没错,反差高确是较鲜明和调子轻快,但是没有丰富的层次,刚才的高解像度便失去了意义,令整体的仔细表现会有阻碍。惟反差确是很主观的东西,未必有一个标准,但具体上一支全面一点的镜头会较受欢迎,何况现今的菲林也有很好的反差及层次,也有不同的选择,如专为拍人像而设的,又有专为还原准确色彩而设的菲林,拍友们也毋须太过盲目追求。  误解二:加1B天光镜好过UV滤镜  每当买新镜头时,都会考虑买一块保护镜头的滤镜,一般1B SKYLIGHT和UV两种,前者比后者昂贵,有人说UV只是一块玻璃,而1B拍人像会靓些又或者拍摄的色彩会准确些,所以会偏选1B,但这种说法似乎并不太合适。 1B skylight滤镜正式来说是一块有颜色的颜色滤镜,是其中一块标准化的矫色滤镜,可隔除360nm或以下的光波(属于较蓝色的光线至UV),并同时可轻度吸收约550nm的光波(即绿色光线),总括是用作减轻于山区或海边拍摄时的偏蓝现象和树叶的绿色反光,在绿油油草地上拍摄人像就可能用得着。可是,在直接的阳光下拍摄,这块1B滤镜是全废武功,换句话说,也仅是一块玻璃。 UV滤镜则是用来隔除肉眼看不见的紫外光,因此在色彩上(一般彩色菲林乳膜上根本无法对UV显现色彩)是全无影响,但据厂方的建议,它的最大作用是将拍摄无限远的模糊情况改善,但老实说,天气才是最终决定因素,要是空气中尘粒多或湿度高,加多少块UV也是徙然的。 既然是这样,甚么滤镜都不加又是否最好呢?对的,光学上是绝对是好的,因为加上了一块玻璃,可能会弄巧反拙,但这又未必可以由肉眼察觉得到,再仔细衡量之下,买一片玻璃保护前组镜片,似乎比起一丁点儿的光学损失来得重要。但是1B还是UV,那就悉随尊便。但花钱买一块有多层涂膜的UV已很足够了,既可保护镜头,又可减少光学的损失,较为值得。  误解三:专业菲林靓过业余菲林  有一些拍友常有一错觉,以为专业菲林的影像质素一定比业余菲林好,但往往发觉事实又不是那么明显,就归究所用的相机、镜头、测光表等等不够好,甚至是自己,这看来有点可怜。 专业菲林确有比业余菲林优胜的地方,但不代表业余菲林一定是差些,其实我们只想道出专业菲林是专为专业摄影师而设,要用得它们出色,办法很简单,学学怎样去当一个专业摄影师便行了,所需要的不一定是专业器材,反而是技巧,尤其是处理菲林的技巧。 各位不妨去尝试买些专业幻灯片来试用,您会发觉陈列的地方都会有一个雪柜,再留心菲林上的说明,除了使用限期外,还有一个建议储存温度,一般约为十二、三度。专业菲林靓在够新鲜,若能在保存时依足所建议的环境,菲林会得到预期的效果,但随意处理菲林,一时又到甲店,一时又到乙店冲晒,敢保证每次没有不同的色彩表现才怪哩。当然,还有很多处理菲林的方法,例如曝光因素、倒易率等,或可参考说明书的指示。 业余菲林就不同了,除了expire date外,也没有其它的指示了,而一般都有较长较稳定的储存期,而且宽容度高,对一般用家来说似乎较为可靠。  误解四:闪光拍摄一定要用X同步快门  有不少中外摄影书籍也曾提及过X同步快门这东西,甚至有最快闪光同步快门这一名词。但有不少初学摄影的朋友误解以为闪灯拍摄时要硬性使用某一档快门。 其实,所谓闪光同步快门或最快闪光同步快门是泛指可作闪光拍摄的快门,最快的意思是在那快门速度以上的快门不能作闪光同步,否则会拍不到全格菲林清晰的影像,这问题是存在于镜后快门的相机上,而每部相机都有独立的设计,故最高同步快门都不是全部一样的。使用闪光灯时,只要在最高同步快门下任何一档,均可拍摄到有闪灯效果的照片,只是快门越慢,现场光之曝光时间较长而己。举例在室内拍摄,若以最高同步快门闪光拍摄,背景未必可有足够曝光,这使主体前景雪白光亮,而后景则昏暗漆黑;若以慢快门(甚至便摄机中所谓Slow Sync或夜景人像模式等)同步闪光拍摄,便能获得较具现场气氛的照片。 除此之外,利用较慢快门时,甚至可选择前或后帘的同步闪光,你可调较快门一开启便闪光,又可以在快门关闭前闪光,均可创造特别的拍摄效果。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误解五:微距镜只能作近摄?  微距镜是专为拍摄极近距而设的,但有人说它于正常拍摄时会有质素的下降或迷信只能用在翻拍或微距拍摄用途上。其实,根据一些光学测试,无论是以1:1或1:2和1:50比例拍摄时,微距镜头的解像在大部份光圈下都有极优异的表现;而1:49或1:50时的测试,解像度比其它同等焦距的非微距镜头高很多。 然而微距镜头最大的问题是对焦设计是专为近距而设的,故此在数十厘米至无限远的距离可能只须转动对焦环不足45o,在精确度上可能大打折扣,但现今的AF 镜头已非常准确了,或可弥补这种问题。 故此,以微距镜头拍摄正常距离的景物,甚至人像是绝无问题的,f/2.5或f/2.8光圈或许不能尽用,因为常会有四角失光的情况,这是难免的,但收一级光圈已能解决,相反,拍摄微距时,细的光圈容易造成绕射现象,因而f/8到f/11都会较为适合。 但一些微距镜用家会知道,微距镜解像非常高,照片看下去好象有点「硬蹦蹦」,但各人有各自的喜好,选择众多,随阁下所好吧!  误解六:入射式测光表比反射式准  这种说法不够全面,客观来说,其实两者都一样准确,但对只用单一种测光方式的人来说,相信某一种较为可靠是无可厚非的,因为两种均有各自的操作方式及量度方法。但以反射式测光表来说,就稍比入射式麻烦,因为往往要考虑18%灰度的限制,而入射式可直接量度投在主体上的光度,直接获得光圈值。 可是,我们相机上内置的均是反射式测光表,好处是胜在够方便,因为不用每每走在主体面前测度,而且多是TTL(Throagh the lens),镜头的失光、滤镜等曝光因素也直接包括在内,减低错误发生,比入射式容易及可靠。但主体及背景的色彩(如黑或白)都会造成测度错误,惟一方法是作曝光补偿,只要多练习,要获得正确曝光并不是那么艰难。 而入射式本身已有比反射式优胜的地方,但使用上是较为麻烦,若不介意多带一个测光表,这也没有问题,但千万要紧记将镜头前的滤镜等因素计算在内。 还有,如NikonF5已设有3D RGB的反射式测光表,这意味着反射式测光还有可跳出柜框的地方,只要解决18%灰度的限制,根本不用怀疑其准确性。  误解七:密封防潮最可靠  每逢到了雨季,拍友心情就最忧愁,因为心爱的器材随时受潮报销,有些人就疯狂购买各类防潮用品,诸如吸湿器,抽湿机等。一旦下雨,就宁愿把相机镜头藏起,变成湿度过敏狂,这样子,整个夏天可能连一筒菲林也拍不完,可说是非常可悲。 老实说,香港这里的气候,要待RH低过60%的日子可谓少之又少,何况是在雨季。然而关上所有器材亦未必能完全防潮,很多人都会有经验,放在密封盒里的「陈年」镜头也会不知何解生了霉菌。其实要防止镜头发霉,防的不是湿应是菌。要制止镜头发霉,首要是了解为何会发霉,潮湿和黑暗皆是霉菌的至爱,然而菌在空气中四散,根本防不胜防,若在密封的防潮箱里,一样有霉菌,若加了防潮珠(一般都会用silica gel),便能有一定的抽湿作用(但不是永久的,一当饱和便效力全失),市面有些可将水份吸进盒内的防潮器,虽然吸水效果好明显,但笔者建议大家要小心,应勤一点检查是否已满或破漏,更要避免放在过度高温的地方,因为水份一样有可能被蒸腾出来。所以,很多人宁愿有空拿镜头出来把玩或者使用,见一见光已可大大减少发霉的机会。而一般放在冷气开放的房间,只要空气流通,加上湿度低,镜头发霉的机会已非常低了。 若真的要把器材藏起一段颇长的时间,最好是在湿度低的环境下,放进适量的防潮物料,以密封的箱盛载,记紧要把镜头清洁干净,以免细菌滋长。据说有些电子防潮器也有一定的作用,但价钱却非常昂贵。  误解八:要经常抹拭镜片  市面有很多专为清洁镜头的器具甚至抹镜药水,究竟镜头应否经常需要抹拭的呢?一般拍友自然是疼爱自己的器材,看见镜上沾了一粒尘已惊惶不已,急着买东西来清洁镜头。 有一些人会用有扫的气泵把尘粒扫走或吹走,甚至用抹镜纸及药水擦拭,但这是不太好的,除非镜面上所沾的污渍如手指模较难清洁,否则不要贸然用东西擦拭镜头表面,因为此举可能会弄花镜面,也可能令部份涂膜脱落,但现今的涂膜已相当稳固,然而此举始终太危险了。 建议为镜头加装一块UV或IB skylight滤镜作保护,就算弄污了也可随意抹,甚至换一块新的,怎也比弄花镜头的镜片化算得多。 若真的需要,购买镜头纸或镜头清洁剂时要小心,避免使用有酒精成分的清洁剂,因为这等会令镜头有所损伤,用时不要将清洁剂滴在镜面上,若流进镜头内或镜片的边缘,亦会弄坏镜头。 因此,最好的方法是尽量避免弄污两端的镜面,若沾了尘应用气泵轻力吹走,若是沾了手指模或油渍可用高密度布料或已打磨的皮革抹拭。若是内部生了霉菌或有水气凝结(如出入冷气场所)时,最好交回原厂保养中心代为处理。  误解九:50mm焦距等于人眼       人们常说50mm焦距是标准镜,又称与人眼的视觉效果相近,常说用50mm拍的影像就最真最写实。但若细心从观景器望出去,与肉眼相比,可能所见到的影像大小又不是如此,会发现50mm镜头下的影像会比大脑所接收的更广阔。若论视角(Angle of View),50mm镜头只有46o,然而人眼可有接近120o,但为何人眼看到的又总不够50mm镜头广阔呢?问题其实是出现在影像的平面大小上和镜片与人眼内的晶体之分别。 人眼所感光的地方是在视网膜(Retina)上,而感光细胞所聚集的地方也只限于一点,即黄点(yellow spot),感应色彩的锥形细胞(cone cells)比黑白视觉的棒形细胞(Rod cells)少和更集中。于是乎,您会发现看东西(如看书)的时候,只能习中看见中央部分,而其它圆周外的字未必能够看清,但菲林就不同,只要镜头视角涵盖,而主体又是平面的话,整个平面都会清晰,因为菲林面(24X35mm)都有相等的感光药物。 另一方面,用50mm拍摄出来的影像,比例上与实物无分别的,只要将影像放大至与实物原大小一样放在眼前,与你在实物前看其实是一样,但这并非只有50mm镜头可以做到,80mm、100mm、180mm……都可做到。 究竟50mm真在哪里?或许从观景器里看比较接近人眼所见到的,但这要视乎主体的距离,要记着:人眼看到是1:1的Life size,然而从观景器看的是有缩细的效果。还有,50mm镜头的焦点或清晰平面分布是与人眼有别,因此,说50mm与人眼接近似乎可能有点儿那个,但说50mm镜头没有严重变形和取景范围适中是「真」的表现也还是可以的。  误解十:镜头焦距会影响透视  有些拍友常常说某某20mm镜头很有透视感,又话某某300mm镜头很有压迫感,说这些全都因为不同焦距有不同的透视感。 事实上,透视与焦距是没有关系的,而透视是指光线的收缩效果,如用广角镜从地下拍摄整座大厦时,建筑物两边的线会向上收缩,而并不是平行的。 一般来说,共有三个主要影响透视的因素:  不变的距离 假若保持在同一位置、同一角度,与主体保持不变角度,但以不同焦距拍摄同一主体时,拍出来的照片将有不同的视场大小(Field of View),而主体也会有不同的放大率,用长些焦距的会有大一些的放大倍数;然而,透视是一点也不变的,不信可将多张用不同焦距拍摄的照片放大或缩小至同一放大倍数来看,主体与背景之比例是非常相近的,即是说透视也相近。 改变相机与主体之距离 透视与镜头焦距无关,但同一支镜头与同一个焦距,若以不同的主体与相机距离拍摄,便会有不同的透视效果。 或是,有多支不同焦距拍摄同一主体时,为了拍到接近相同大小的主体时,便更改拍摄的距离,结果20mm的会摄到更多的背景,而100mm会有接近人眼视觉的效果,而200mm又可能拍到背景与主体「压缩」或接近了的照片。 相机与主体之角度 另一个影响透视的因素便是取景时的相机角度,若以广角镜拍摄时,从低角度拍摄站立着的人像时,看起来便会是上身短、下身长,而从高角度拍摄时,则会有相反的效果。若以水平向着主体拍摄,这种透视的变形便不会出现。 以后大家或不会再对以上各项摄影问题而存有误解了,但摄影始终是非常变化多端的玩意,当中还有很多事项是值得讨论的,日后有机会的话,或会再与读者分享。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户外拍摄有十忌                      作者: 凌鲲       一、忌阳光直射  亮丽的阳光提供良好的照明条件,使景 色有生气,色彩饱和,并为使用高速快门和 小光圈提供了条件。但是强烈的阳光也会带 来问题,最为突出的是它那耀眼的光线会使 被摄人物睁不开眼,同时,高角度的直射阳 光还会在人物脸上造成浓重的阴影,显出皮 肤皱纹,损害人物的形象美。所以在户外拍照,应多让阳光从侧面照射被摄者,忌脸部 直接面向太阳。二、忌人物与有色环境过近  在明亮的光线照射下,物体的反光会增强,在这种情况下,人物应尽量远离那些色 彩明艳的景物(如新油漆好的建筑物的外墙、大型遮阳棚等),否则那些景物的色彩会映射到人物身上,造成偏色。三、忌顶光时人物站在水泥地上拍照  因为水泥地表面较平整,且颜色浅淡, 会形成较强的反射)亡,这种自下而上的"脚 光",往往造成一种恐怖效果,应尽量避免。四、忌立于树旁拍照  光与影相辅相成,光愈强,影愈深。当 人物站在树旁拍照时,阳光时常会把树叶投 影到人物身上、脸上,造成斑驳的阴影,有 损于画面的美感。五、忌忽视滤光镜  在户外无云的蓝天下,所有避光处都带 上蓝色色罩;而在暮日的辉光映照下,所有 的景色都染上了一层橙红色。在如此环境中, 若想让摄得的景色保持原有的色彩,就必须 在镜头前装上相应的滤光镜,在前一种情况 下可选用淡红或琥珀色的滤光镜,在后一种 情况下可选用淡蓝色滤光镜。六、忌采用高速片  在晴空烈日下,光线强度已很高,若再 采用高速片,往往会迫使光圈收到极小,或 无法使用较慢的快门速度。这些情况都会给 摄影创作带来某些方面的限制。七、忌胡乱补光  在明亮的日光照射下,景物会有很强的 反差。为避免反差过大,运用辅助光进行辅 助照明是有效的,但要掌握好分寸,既要避 免辅助光过亮,也要避免露出辅助光的痕迹 (如出现与主光相反的投影)。八、忌完全依赖自动曝光档  不少摄影爱好者在户外拍照喜欢使用自 动曝光档,殊不知这种自动曝光档只能处理 一些普通的情况,而遇到阴阳面各半或逆;光 等情况便会变"傻",所以还得见机行事,根 据具体情况进行适当的曝光调整。九、忌逆光直冲镜头  在光线很强的情况下拍摄逆光照,要防 止光线直冲镜头,否则很容易产生光晕现象。十、忌穿反光过强的服装  在强光下拍照,被摄者如穿反光强的服 装(如白衬衫、发光尼龙做的服装等),会变 得雪白一片或产生大块辉斑,使衣服质感难 以表现。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偏振镜认知攻略      偏振镜,似乎我们用上了数码相机以后就很少提到这个名词了。由于价格问题——这个很实际的因素——数码单反尚不能很好地普及,那么,原先用在传统单反镜头上的偏振镜是否就难有用武之地了呢?恐怕也不尽然。佳能平价数码单反的问世至少让我们对数码单反多了一些希望。而对于那些仿单反的DC甚至是便携式的DC,我们一样有办法利用传统的偏振镜来满足我们对于画面的挑剔要求。  带着传统战场上的硝烟走进数码领域的“老鸟”们自然是对包括偏振镜在内的各种滤色镜了如指掌了。但是对于初入色门就上数码的玩家们来说,就有必要上一堂偏振镜的知识普及课了。  首先还不得不谈一点物理知识,先要弄明白的是:什么是“偏振光”。光是一种电磁波,是由与传播方向垂直的电场和磁场交替转换的振动形成的。它与无线电波没有本质的区别,只是波长更短一些而已。这种振动方向与传播方向垂直的波我们称之为横波。声波是靠空气或别的媒质前后压缩振动传播的,它的振动方向与传播相同,这类波我们称之为纵波。横波有一个特性,就是它的振动是有极性的。在与传播方向垂直的平面上,它可以向任一方向振动。我们一般把光波电场振动方向作为光波振动方向。如果一束光线都在同一方向上振动,我们就称它们是偏振光,或严格一点,称为完全偏振光。纯理论的东西,如果不是科班出身的话,一定晕了吧!那就说得直观一些:玻璃表面的反射光使我们拍摄不到玻璃橱窗里面的东西,水面的反射光使我们拍摄不到水中的鱼,树叶表面的反射光使树叶变成白色,这些现象的元凶都是偏振光。晴空的蓝天在与太阳方向成90度的垂直方向散射的也是偏振光,它使蓝天变的不那么幽深。如果消除了这些偏振光,许多照片会显得颜色更加饱和,画面更加清晰。  随着现在数码相机市场的丰富,仿单反的DC出来了、不可换镜头的DC出来了、万元以下的平价数码单反也出来了。这样,一些具有相当实用价值的传统滤色镜也到了“蠢蠢欲动”的时候了。但是,DC有它自己自动化程度较高的特点,也不是所有的偏振镜都能适用的。在偏振镜中,分为线型偏振镜(PL镜)和圆型偏振镜(CPL镜)两种。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线型偏振镜是最普通的偏振镜,但是这种最常见的偏振镜是不能配合自动化程度较高的数码相机的。因为现在的数码相机都具有自动对焦和自动曝光的功能,这些自动功能所需的部分光线信息会被线型偏振镜滤除,从而导致AE有可能不准,AF有可能失效。  这种情况下就要使用圆偏振镜(CPL镜)了。圆偏振镜可以看作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是一个普通的线偏振镜,能够滤除某个振动方向的偏振光。后一部分可以使透过它的偏振光振动方向在一个圆周上旋转。这种特殊的偏振光称为圆型偏振光,圆型偏振镜也因此而得名。圆型偏振光对于绝大多数光学元件来说,与非偏振光没有什么区别,所以圆型偏振镜可以在任何相机上使用。从上面的这组对比图来看,没有使用偏振镜的时候,橱窗玻璃上有强烈的反光,而使用了偏振镜后,反光基本上就消除了。  当然,偏振镜不是万能的。如果阳光角度不合适,非金属表面反射的眩光可能偏振光成分很小。例如,拍摄树叶往往不能消除所有反光。如果使用超广角镜头,很难在画面中取得一致的效果。尤其拍摄天空时,与太阳夹角成90度的方向压的很暗,而其它方向几乎没有效果,造成天空颜色和亮度不均匀。拍摄水面时,部分水面没有反光,而另一部分反光很强。偏振镜由于有转动部分,镜片的边框厚度较大,用在超广角镜头上有可能暗角。建议使用超薄的偏振镜(当然价格会“辣手”一点)。  另外要注意的是:使用偏振镜时,由于需要转动滤镜,不宜使用遮光罩;应当尽量把相机放在阴影中拍摄。  还有一个问题:如果手里的数码相机的镜头不能加附加镜怎么办?其实,这个问题也很好解决。只要手头有一个直径大于相机镜头口径的偏振镜,使用时调好角度,放到镜头前就可以啦。虽然使用起来有点麻烦,但是,这个方法很有效,而且省了改装的麻烦和费用呢!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和大家谈谈摄影构图    人们常说,画家所面对的挑战,是怎样在一张空白的画纸上,加上一些东西来使它变得有艺术性;而摄影家所面临的挑战则是迥然不同的,他们要从杂乱的环境中,超过运用构图技巧,把其中无关的景物除去,使画面看来具有艺术性。换句话说,作画是从一个空白的画面开始,然后决定把一些东西加进画面内,来表达自己的意念。摄影师(除非是静态的摆设)所关注的,就是怎样安排现有景物内的元素,借以表达自己的意念。   摄影家要想拍出好作品,就必须追求构图上的和谐。长期以来,人总结出了一些取得好的摄影构图所应遵循的基本法则,这些法则在一些摄影书刊和文章中,已经介绍得很多了。国外一些摄影名家却经常告诫人们,对摄影构图法则不要过分拘泥,因为它会束缚人们的创造性,重要的是理解其“精神”和“作用”。事实上,他们的许多名作也并非都是采用这些法则来创作的。然而,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些构图法则却有引导作用,容易入门;对于大多数摄影者来说,平时记住一些构图要 领,在拍摄以前就能生动地想象出照片拍出后会是什么样子,对于成功地创作一些优秀的摄影作品也是大有帮助的。   美国摄影家L.小雅各希斯认为:“构图是从摄影者的心灵的眼睛做起的。构图的过程也被称为'预见’,就是在未拍摄某一物体之前或正在拍摄的时候,就能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图像或印象。通过经常析自己和别人的作品的构图,就会使自己的这种预见本领更加娴熟,变成一种本能。”奥地利摄影家伊涅斯特·哈斯对此也有同感,对于构图,他己达到手中无剑,剑在心中的境界,他认为、“构图在于平衡,每个人对平衡的处理都各有不同。”正如同武功达到最高境界时,已没有招式名称,只凭自己的功力去化解。关于相机在构图中的位置,他认为:“你越能忘记你的器材,·越能集中你的题材和构图,那么相机只是你眼睛的延续,再没有其他意义。”   小雅各布斯还认为:“构图的最基本的因素是线条、形式、质感以及这些因素之间的空间。当然色彩同样也是不可忽略的因素。会聚的线条一般能说明透视关系,但并不是所有的照片都非要表现出透视的深度不可。许多杰出的作品都是平面图案。在取景器中的某个景物或人物的肖像,都是根据摄影者个人的感受进行安排的。因此,怎样构图,和怎样选择主体、光线、色彩一样,也能成为一个摄影家独特的个人风格的基础。    “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幅照片中都有一个或一组形状或形式起主导作用,而照片中的色彩、体积、位置和其他形状等,都是为主导因素服务的。    “构图中的对比,是指大与小、明与暗、近与远、主动与被动、平滑与粗糙、色彩的浓艳与轻淡等等的对比。要多利用这些相互对立的因素,通过它门使主体影响整个构图。例如,恰当地利用对比法则,照片就会具有强大的魅力。”    有些人或许对构图有天赋。不过,根据美国摄影家维利·奎克的看法,几乎所有的人都能够通过应用一些基本法则,达到具有相当水平的摄影构图能力。为此,他提出了一些简单的方法。他认为,依据这些方法,任何人都能在短时间内学会拍出较好的照片。    维利·奎克指出,摄影者最易犯的错误是拍摄的祝点取得过高,与被摄体离得太远,致使画面出现各种各样与拍摄目的毫无关系的东西。他说:“请记住,画家是 把东西画进画面,而摄影者则是从画面去掉一些东西。” 他说:“一张照片应该只有一个趣味中心,画面上不能有无用的东西。如果你对某个物体是否有助于画面抱有怀疑,你就应尽可能地把它放弃掉。”    摄影构图法则中,人们最熟悉的可能就是所谓的“三分法”了,即将画面纵横均分为三份,从而使画面被分割成为九个相等的方块,四条分割线上出现四个交叉点。通常摄影者就在这四点上选择一处作为趣味中心的最佳位置(如图3—1)。画面右端那些交叉点,一般又被认为是最强烈的。但奎克认为:“这并不是说,趣味中心非得准确地置于交叉点上不可。正因为如此,实际上趣味中心常出现在交叉点附近。”    奎克指出:“每一幅照片都应保持一定的平衡。这就是说,对主要被摄体的安排,不能使画、面出现向分量大的一边倾倒。但平衡并不意味着将两个同样大小和同等形状的东西置于对称的位置。这里的关系,只要你看一下在玩跷跷板的孩子就知道了。跷跷板两边的孩子,小些的一个必定坐在离中央远些的地方,而大的孩子肯定坐在靠近中央的地方。”    奎克认为:“把突出的线条安排,指向趣味中心,是拍摄一幅悦目照片的另一个要素。这些线条被称为主导线,有效地利用主导线,可以创造出惊人的照片。把主导线安排成对角线,会产生有力的动感。   “线条常常在照片中提供一个边框。这可以通过选择视点来进行,例如在树下通过树枝框住画面上的被摄主体。此时通常使用小光圈,以使整幅照片清晰。这样做,也有可能使边框过于突出,但安排适当,会得到好照片。    “在一幅照片中,地平线的位置会给人以强烈的印象。拍摄时,地平线要尽量避免处在照片的等比线上,因为这样做会把照片均分为两半,给人以呆板的感觉。    地平线处在画面下方,会给人以宁静的感觉,而处于上方,给人的感觉则是活泼、有力的。 “此外,横幅画面可以产生安宁、平静的感觉,而竖直画面则会产生动态效果。”   奎克认为,以上方法如果运用得好,你的照片将会出现明显的改观,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你很快就会学会鉴赏构图,从而为你增添摄影的乐趣。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摄影家瓦尔特·德·格鲁伊特对摄影构图作了一种全新的阐述。’他认为:“每一种构图都是以排列次序为基础的,就像我们从哥士达心理学和信息学原理中所了解到的那样,构图可以用多种方法获得。它产生于相似事物的组合以及对相反事物的强调。排列次序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形态和色彩的疏密和对比也会产生排列次序。排列次序是以一种美学上的均衡为基础的,而均衡则从复杂、矛盾和动态之中造就和谐。”    他说:“任何人,只要懂得把照片分成单个的构图成分,借以得出它在美学上的一致性和合理性来审查照片的具体效果,就都会成功地创作出好的作品。"  "要获得令人满意的照片构图,须经常分析照片。” 他提出的分析照片构图的最重要标准是:    1.人物和环境的关系以及反差情况。    2.照片所传递的信息的价值以及类似事物。    3.照明和纵深。    4.突出的线条和照片的画幅。    对于如何获得较好的摄影构图,格鲁伊特提出了以下重要建议:    1.画面所提供的信息不能造成视觉上的混乱。    2.人物和环境的关系要有助于传达照片的意图。    3.应当避免由于人物和环境之间的含糊关系而可能产生的错觉。    4.明与暗的关系或者彩色对比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    5.除了人物和环境在形式上的关系之外,对人物和环境的心理上的权衡也是 十分重要的,因为每个视觉印象都立即作出喜欢或不喜欢的判断。无偏好的估价意味着根本没有反应。    6.表现与我们熟悉的物体相类似的东西,使人容易辨认,从而能比较迅速地予以理解。因此,重复内容是必要的。    7.照片的复杂程度一定不能太低(感官刺激不够),也不能太高(感官刺激过分)    8.每个人对每幅照片的美学评价总是不一样的,而且这种评价是受感情支配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观众的认识,他的经历和他的敏感性。    9.形式主义和时髦风尚是不能持久的。这种缺乏独创性的缺点,是不可能用技术补偿的。    10.照明、透视、重叠和影纹的层次变化,有助于在二维空间的平面上体现出明显的纵深感。    11.不寻常的透视效果,有助于使照片生动活泼。    12.有意识地使用突出的方向线和选择适合主体的画幅,会加强照片的效果。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对几个摄影问题的看法技术与艺术    摄影领域的基本真理之一是:每一张好的照片都是技术与艺术成功结合的结果。艺术,是指所选择的题材是用极动人的形式来表现的;是指画面的构图是良好的;是指光线的运用与被摄体的性质,照片的目的以及拍摄者的意图是协调的;是指照片是有意义、有知识性而且是有感染力的。可惜,很多摄影者都不太注意这些问题,或者不太懂得这些问题。他们只知道一张技术上不完美的照片——如影象模糊、颜色不正、粒子太粗、调子太平、反差太大——就是一张有缺陷的照片。但是他们就看不出是缺乏“艺术”性或者需要“艺术”性。极大的错觉    大多数人认为,摄影是一种复制过程。这是一个谬论。实物是立体的,而照片是平面的。物体是有颜色的,而在黑白照片中只有灰色影象。从这些局限性里,可以得出结论;既然一张照片受其自身性质的限制,决不可能是完全“自然主义”的,那么摄影者就应当最充分地利用一切手段和技术创作出激动人心的新颖的影象。就是说,以新的有趣的形式来表现熟悉的题材,或者把那些不借助相机的眼睛就无法看见的东西展现在我们的面前,从而扩大我们的视野。初学摄影的人一开始就得把自己从那些过时的清规戒律中摆脱出来。例如:认为建筑照片中的“会聚的垂直线”是一种缺点(实际上,这是垂直线条的非常正常的透视现象);认为所有的广角镜头都会产生“变形”(实际上这种变形是同物体靠近的现象);    认为180度的“鱼眼透视”是“不自然”的(实际上,这是鸟、鱼和昆虫通常的观察物体的方式);认为彩色照片只有在拍摄照片时光线的光谱成分与彩色胶片色温相平衡的情况下才是“自然的”(如果真是这样,那么所有在金色的黄昏和红色的日出时刻拍摄的照片都将是“不自然”的了);认为耀眼的光线照射到镜头上所产生的眩光和光晕都是必须避免的缺点(实际上,这种眩光和光晕象征着直射光线的明亮与光芒四射);认为远摄镜头会“压缩空间”生产生一种“夸张”的透视形式(实际上,如果我们从纸板上一个矩形小孔观实物体时,也可以看到同样的透视现象);    认为照片的颗粒粗是一个缺点(如果处理得当,粗颗粒可以成为一种创造性的表现手法,象征某种物体的质感,不用粗颗粒就表现不出来,或表现得不那么好);认为影象模糊必然是操作上粗心大意的结果(影象模糊也许是动作的最好标志)等等。创造性地进行选择    大多数业余摄影者,碰到一个吸引人的题材,就拿起相机来拍,而且往往只拍一张。相反,一个富于创造性的摄影师,除非遇到的是他毕生中绝无仅有的瞬息即逝的时机,他将从不同的距离和不同的角度对被摄体进行仔细的研究。他将考虑在不同光线或不同气氛下,这个被摄体将是什么样子。他将考虑自己的表现手段,如用什么镜头、胶片和滤镜,在思想上形成完整的影象(这是一种名为“预先想象”的过程,是每一个富于创造性的摄影家所力行的)。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他也不满足于只拍一张,而是对当时所表现的一切可能性加以探索,因为他懂得任何成功的摄影者都有这么两条原则:第一,你应当有选择的余地,不能放弃这一可贵的特权;第二,如果有一个值得拍摄的题材,就应当把它拍好,绝不是只拍一张就能成功。    用黑白胶片还是用彩色胶片?    在摄影中,最流行的错误观念之一是认为彩色片要比黑白片来得优越,因为用彩色表现更合乎“自然”。事实上,任何一种表现方式都不能说比另一种“优越”,只能说不同而已。不过,在某种特殊情况下,某一种方法确能产生较好的效果,从而被认为较为可取罢了。    一般讲,如果颜色是被摄体最突出的特点(如鲜艳的花朵、鸟、虫、水果;妇女的时装;食品陈列,在不寻常的光线下拍摄的户外景物等等),用彩色来表现,就很可能是最佳的方法。另一方面,如果用创造性的、更抽象的表现方法来表现主题,一般讲,黑白照片的效果将是最好的,因为黑白照片给摄影者提供了更大的控制的可能性。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从摄影的角度进行观察    常言道:“相机不撒谎”。这句话,又对又不对。说它对,是因为相机能把它的视野里的一切物体客观地表现在照片上;说它不对,是因为受大脑主宰的人的眼睛,不是自然而然地一览无遗,而是以很主观的方法观察世界的,它只注意到观察者感兴趣的事物。但事实上,大多数照片都把所有看得见的零七八碎的东西包括过去了。人们还习惯于按照自己的想象去“看”事物,特别是看物体的颜色时更是如此,因而在透明片里,最真实的颜色看上去就是“不自然的”了。比如,在户外的空旷阴影中拍摄人像,由于那里从蓝色天空反射来的光线是唯一的照明光源,所以照片上就会出现偏蓝现象。在树下拍摄的人像,由于绿色树叶的作用而显得偏绿。    所以说,摄影者要用摄影的眼光,即所谓“像相机那样”去观察实际。光线和照明    光线是摄影者的手段,可能也是决定照片效果的最重要的一个因素。光线有三个主要作用:一是决定胶片的曝光量;二是通过对阴影部分的处理而产生深度感和空间感;三是确立照片的气氛——是喜气洋洋还是郁郁不乐,是热烈还是冷清,是色彩丰富还是迷雾朦朦。    遗憾的是许多摄影者只注意第一个作用,而忽视了其它两个。因此,一个摄影家应当从一开始就养成一种习惯,不仅从光的量上来衡量光线(从曝光角度说:它有多亮?),而且还要从光的性质上来衡量它(从创作角度说:什么样的光线?)。    因为如果光线的运用对现场气氛不合适,就是有最完善的技术,也不能把照片片拍好,而且你的全部努力将要前功尽弃。结论    摄影这项工作既可简单,又可复杂。最容易不过的是看见了一个简单的题材就拍。另一方面,要拍摄出好的照片,则要求耐心和技巧,敏感和专心,坚韧不拔的精神和平凡的艰苦劳动。照片质量是与你所花费的代价成正比的。许多学习摄影的人以为,设备越好,拍出的照片就会越好,那是多么荒谬!我必须再一次强调的是:只有摄影者的想象力,他从摄影的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他从摄影的角度观察事物的能力,他的艺术感和他以被摄体了解的程度,才能指挥他的手来使用相机,从而最终决定照片的质量。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28
 
2005-7-12 20:32 发短消息 (0)
转帖] 摄影常见相关法律问题的解释   涉及肖像权的    法律条文:肖像权,是指自然人对自己的肖像享有再现、使用并排斥他人侵害的权利。   《民法通则》第100条规定“未经本人同意,不得以营利为目的使用公民的肖像”。第100条规定中以看出构成侵害肖像权的要件(必要条件)包括两点 1、未经本人同意;2、以营利为目的。(个人解释:构成侵害被拍摄者肖像权必须同时具备上述两点必要条件,欠缺其中一点,便不可认定侵害被拍摄者的肖像权!)(需注意即使作品没侵害被拍摄者的肖像权,但仍有可能侵害了被拍摄者的隐私权,请看下面隐私权篇。)属于合理使用肖像权的行为: (引自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民法》一书)    1、在新闻报道中使用相关人物的肖像,使观众、读者了解、认识事实真相等符合社会公众利益的行为不构成侵害被暴光者的肖像权(如报道政治活动时使用了某政治家的肖像)!即使新闻报道的内容失实或者不当,有可能构成侵害被暴光者名誉权或隐私权,也不会构成侵害肖像权(如报道某明星一夜情的)!    2、国家机关为执行公务或为国家利益举办特定活动使用公民的肖像。如公安机关在通缉令中使用被通缉者的肖像;国家在建国50周年成就展中使用他人的肖像!    3、为记载或宣传特定公众活动使用参与者的肖像。因为公民参与此类活动中,就意味着在一定程度上处分了自己的肖像权,对其肖像在此活动中加以使用,不构成侵权!    4、基于科研和教育目的在一定程度和一定范围内使用他人肖像的。如为医学试验、法医学教学在课堂上向学员展示病人或者接受法医鉴定的受害人的肖像!    5、为肖像权人自身的利益使用其肖像。如为肖像权人具备某种特殊技能所做的广告中使用其肖像;在寻人启事中使用失踪人的肖像等!涉及隐私权的    法律条文:隐私权,是指自然人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宁与私人生活信息依法受到保护,不受他人侵扰、知悉、使用、披露和公开的权利。    我国有关立法对隐私权的独立地位未予确认,司法实践中通常将侵害隐私的行为作为侵害名誉权处理!现今我国仍未有界定是否侵害隐私权的具体标准,但凡只要是未经公开的,自然人不愿意公开、披露的信息都属于隐私权的内容!(个人解释:构成侵害隐私权的要件包括 1、未经权利人许可;2、有具体的公开、披露权利人的隐私的事实存在。通俗点讲就是偷拍暂不构成违法,但未经同意公布照片给第三人、哪怕只有一人知道便是违法!大家平时还是管好自己的镜头,收收瘾,在街头拍拍就算了,别把镜头对着泳池、浴室等地方,毕竟这个还是比较难界定的,一旦闹到庭审,法官还是要照顾受害人地!)    这里特别说一点,法律对公众人物的隐私权应当设有限制。所谓公众人物,指广为人知的社会成员,包括政府公务人员和各行业的知名人士。对于知名人士隐私权的限制理由在于新闻价值和公众的合理兴趣,(如对盖茨在其微软总部一天的出入进行暴光不侵害其隐私权)但对于公众人物拥有的与其所代表的行业无关的行为的隐私,仍受到法律保护!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  

29
 
2005-7-12 20:33 发短消息 (0)
涉及著作权的    创作者完成所创作作品的同时,便拥有了该作品的著作权,其行使著作权的内容包括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    法律条文: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11条 著作权属于作者,本法另有规定的除外。这里值得一提的是著作权法的第17条:受委托创作的作品,著作权的归属由委托人和受托人通过合同约定。合同未作明确约定或者没有订立合同的,著作权属于受托人。 (个人认为此条适用于影楼人像摄影,影楼为受托人,受托创作作品,未事先明确约定著作权归属,著作权应归影楼所有!但有一点,审讲求证据,你把底片都给了别人,何来证据表明该作品是你创作的?!)侵犯著作权的行为:  1、未经著作权人许可发表其作品。  2、未经合作者许可,将与他人合作的作品当作自己单独创作的作品发表。  3、没有参加创作,为谋取个人名利,在他人作品上署名。  4、歪曲、篡改他人作品。  5、除了法律另有规定外,未经著作权人许可,以表演、播放、展览、发行、摄制电影、电视、录像或者改编、翻译、注释、编辑等方式使用作品。  6、使用他人作品,未按规定支付报酬。  7、剽窃、抄袭他人作品。  8、未经著作人许可,以营利为目的,复制发行其作品。  9、制作、出售假冒他人署名的美术作品。(关于著作权的转让,作品发表权、署名权、修改权、保护作品完整权归作者所有,不为任何形式为转移!)该论断可参考以下两条:著作权法第二十五条 转让本法第十条第一款第(五)项至第(十七)项规定的权利,应当订立书面合同。权利转让合同包括下列主要内容:  (一)作品的名称;  (二)转让的权利种类、地域范围;  (三)转让价金;  (四)交付转让价金的日期和方式;  (五)违约责任;  (六)双方认为需要约定的其他内容。   著作权法第十条 著作权包括下列人身权和财产权:  (一)发表权,即决定作品是否公之于众的权利;  (二)署名权,即表明作者身份,在作品上署名的权利;  (三)修改权,即修改或者授权他人修改作品的权利;  (四)保护作品完整权,即保护作品不受歪曲、篡改的权利;  (五)复制权,即以印刷、复印、拓印、录音、录像、翻录、翻拍等方式将作品制作一份或者多份的权利;  (六)发行权,即以出售或者赠与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七)出租权,即有偿许可他人临时使用电影作品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计算机软件的权利,计算机软件不是出租的主要标的的除外;  (八)展览权,即公开陈列美术作品、摄影作品的原件或者复制件的权利;  (九)表演权,即公开表演作品,以及用各种手段公开播送作品的表演的权利;  (十)放映权,即通过放映机、幻灯机等技术设备公开再现美术、摄影、电影和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创作的作品等的权利;  (十一)广播权,即以无线方式公开广播或者传播作品,以有线传播或者转播的方式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以及通过扩音器或者其他传送符号、声音、图像的类似工具向公众传播广播的作品的权利;  (十二)信息网络传播权,即以有线或者无线方式向公众提供作品,使公众可以在其个人选定的时间和地点获得作品的权利;  (十三)摄制权,即以摄制电影或者以类似摄制电影的方法将作品固定在载体上的权利;  (十四)改编权,即改变作品,创作出具有独创性的新作品的权利;  (十五)翻译权,即将作品从一种语言文字转换成另一种语言文字的权利;  (十六)汇编权,即将作品或者作品的片段通过选择或者编排,汇集成新作品的权利;  (十七)应当由著作权人享有的其他权利。著作权与肖像权的交叠   著作权归拍摄者所有,但肖像权归被拍摄者所有!二权相比较,优先保护肖像权!(如你发行了自己的个人画册,使用了你拍的模特的图片,而你未征得她的同意,恭喜你,你侵权了!哪怕你拥有此作品的著作权!)      ---------色 影 无 忌/无忌马甲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转帖]  中华摄影学会培训班教材第一课   摄影的入门与学习  中部地区,最近接连的有两个初级摄影研习班开课,整个学程内容的规划几乎与先前一样,可是参加研习的人数依然相当踊跃,重修的学员也不少,使主办单位感到很讶异。由于笔者均担任第一堂的入门课程,事先均被知会这种现象,并且交换意见:该如何使初学与重修的同好,均能同时获得有效的学习成果,由此似乎也可感受摄影学会的办学用心。  其实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学习〝艺术创作〞的领域,不足为怪。一般而言,愿意花钱与时间前来学习的人,可以确定他们对于理论的求知欲望比较高,而摄影是一种多元化的辅助工具,从学习需求加以分析,大致上可以划分为下列五种类型:1、为制作教材而摄影2、为纪录而摄影3、为休闲而摄影4、为谋生而摄影5、为艺术创作而摄影  因此,在踏进摄影界的时候,必须先有一份需求认知,如果是前面四项的话,顶多数月至一年的时间,相信任何人均能达到学习的目标,因为这仅涉及技术层面的问题。这种现象常见于一般摄影初学者,于历经第一阶段学习之后,均有明显的入门技术成效,可是当详加分析其内容,不难发现绝大部份仍停留于模仿或拷贝的技术层面,还谈不上〝创作〞。何谓创作   任何一种艺术的可贵之处在于〝创新〞。所谓的创新是指:一位艺术工作者必须「熟练」本门所有的技巧、表现以及相关的艺术表达方式。之后融入作者个人的『内心思想、感觉』,然后创造出『前所未有、前所未见』的崭新感觉、视觉或听觉 ( 音乐 ) 效果。以摄影艺术而言,不论任何题材、任何方式 (写实或写意),它的创作还需具备合乎摄影的光影,视觉与表现等逻辑条件。    譬如:以个人近二十年所涉猎的各项题材之一「鸟类」生态而言,目前的相机已经达到全自动的功能;对焦、曝光、全自动,配合超远摄镜头以及高速连拍马达,只要在短时间之内稍微了解相机的操作之后,几乎任何人均可能成为生态摄影高手,可是这仅仅切入纪录的表象层面而已;此外,『走在铁轨上面散步的情侣』、『鹿港天后宫回廊下休憩的老人』、『花坛老树的晚归』…这些常见的画面也仅能归类于习作或模仿。如果谈创作的话,那么前面所述各项条件不能缺少。如何创作    首先需要百分之百的把技巧 ( 操作与表现等学理 ) 完全融会贯通,然后将所有技巧元素溶入于个人独特的思维,如此才能达到收放自如的地步。熟能生巧、触类旁通、举一反三…..这些均为〝创作〞的写照,通常刚接受初级入门训练时,那怕是上课时全神贯注并且勤作笔记,在吸收上绝对无法达到百分之百,这是因为摄影除了课堂的学习之外还有实际的临场操作,当理论与技术无法和『创意』产生平衡点时,随即面临创作的瓶颈,才有所谓的「看山不是山」现象。此时再度回流学习正好可以有效的抒解困境。何谓重修    与学识的求知相似,一般人对于非个人兴趣的科目,或许要求比较低,可是面对喜爱的科目,相对的要求就比较高。如果要当做研究或创作的话,就应该以百分为追求的目标,因此重修是必然的。    根据个人多年来的经验,曾经在摄影学会待过一段时间,或是上过初级班的学员,在重修整个学程当中,如果不得要领,那么进步有限,甚至于可以用毫无进步来形容;反观从未接触摄影的学员,不仅有明显的进步,甚至于有些超越这些老手,当然他们的学习方式必须正确:一、勤作笔记,二、勇于发问,三、认真演练。可是当他们再度重修时,往往也会患相同的缺失,不是忘了先前这些特质,就是重修的要领有误,最后还是阻碍了进步。如何重修    如同前面所述,如果要把摄影当成创作来看待的话,那么在技巧方面绝对要百分之百的吸收,当然这是不可能的目标,因此才有所谓的『艺术创作是一条永无止境的不归路』,譬如:前辈摄影大师郎静山先生,到百岁时依然在从事摄影创作。名画家毕加索、张大千,在八、九十岁时仍然创作许多不朽的名作。可是该如何学习呢?那么当您在做第二、第三次???重修时,唯有把自己先前所暸解的暂时摆在一边,把自己当成一位初学者,一切从〝零〞开始;不能够存在着这些我懂、那些我会的心态,否则很可能会错过一些细节或关键性的问题,如此一次又一次的累积。譬如:好友林家祥先生的「摄影表现技巧」,以及个人曾经做过的笔记,每当经过一段时间,总会再度的详细阅读一遍,每次均采用重修的方法。均能或多或少的感受到自己的成长与进步。    此外,摄影的创作工具,长久以来一直随着科技的脚步研发与改进,创作方式的修正与改变时常发生,随时要有学习新技巧、新观念的准备。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第二课 相机的分类  相机是如何形成的呢?是在一百多年前所发明的。其实就是利用一个不透光的黑箱子(机身),再在暗箱前中间处挖一个小小的孔,就可以呈现影像,但清晰度不佳。若在暗箱的小孔上加装一个可以控制透光量大小与时间快慢的器材,再加上光学镜头,就能使影像更为清晰明亮,称之为「相机」。  相机种类有如大型蛇式相机与特殊用途的相机如拍立得(现影)相机、立体相机、复像式相机、旋转相机(现改称「摇头」相机)、水底相机、宽景的相机,针孔相机、110相机、120相机、135相机、双眼相机、单眼反光相机、APS相机、立可拍相机、数字相机…等。相机种类分为大、中、小以及迷你型相机:  ●大型相机(4"X5"、5"X7"、8"X10") :此大型(底片幅面大)蛇式相机为建筑、工商业摄影及要求高品质的玩家所使用,体积较大,操作较难学,摄影棚和室外也多有人使用。  ●拍立得:马上拍马上可以看,大、中型与135都有。  ●110中小型相机4X4cm:目前已买不到四公司与胶卷。  ●120中型相机(645、6"X6"、6"X7"、6"X9"、612、617、619、624):使用于婚纱摄影;612、624特用于团体或长幅风景。  ●135小型相机(24X36mm):分为单眼、双眼、傻瓜式、APS 3、立可拍、数字相机等。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第三课 活用滤色镜!  大部份的黑白菲林,尤其是业余使用的卷装菲林,都是对蓝光较为敏感。所谓敏感,就是对蓝色光线感受较快。譬如拍摄的景物共有红光、绿光、和蓝光三种光线,经过测光表测量,用f11光圈,和1/125秒快门,菲林对蓝光感受较快,对绿光感受较慢,拍成的照片,就是绿光部份较暗、较深色,而蓝光部份则较白,较浅色。所以对蓝光敏感是相对的说法。  业余使用的卷装菲林都是叫做全色片,对任何色素都感光,但对绿光感受较慢,对蓝光感受较快,这是正常的情形。所以拍摄风景之时,树叶的色调一定较深,而天空的蓝色一定很浅。往往看来一片蔚蓝的天空,拍成照片是一片浅白,毫无趣味。  想使蓝色天空在照片中有较好的效果,也就是显现出较深的色调,我们就需要一个黄滤色镜片。黄滤色镜可使天空的蓝色成为中灰色,恢复眼睛观看景物时的那种效果。我们的眼睛观看景物时,觉得天空的蓝色并不比树叶的绿色深去多少。如果拍出来的照片,天空部份色调太浅,那照片的效果就是不自然的。  如果用深黄的滤色镜加在相机镜头前面拍照,那天空的蓝色会变得更深。用橙色滤镜,甚至红滤色镜加在镜头前面,天空的蓝色在照片中会变成黑色一般。这因黄色玻璃对蓝光有阻隔作用,减少了蓝光进入镜头的份量,也就是等于减弱了蓝光对菲林的敏感度。这样在照片上,这部份就显得较深色。深黄镜,橙镜,以及红镜,由于颜色一步步加深,对蓝光阻隔的作用也一步步加大。所以到了红镜,蓝色光线差不多全部被阻隔掉,于是拍成照片就成为黑色了。这完全是一种光学作用。  有人说,用了黄滤色镜就可以拍出白云。事实上黄滤色镜对白云并无影响。如果天空根本没有白云存在,不管用黄镜也好,红镜也好,永不会拍出白云来的。但如果天空原本有白云,拍照时不加滤色镜,天空的蓝色部份浅白,而白云自然也是白的。用浅白来衬白,那白云一定不会显著的。如果我们何用黄镜或橙镜,将天空的蓝色部份变成中灰或深灰色。用较深的灰色来衬托白云,白云自然就会显现出来了。如果用红色滤镜拍摄,用黑色的天空来衬托白云,白云就更为突出,很像暴风雨的前夕一般。  所以滤色镜对白云并无影响,它影响的只是天空的颜色。衬色较深,白的就更为显现。正如我们觉得黑人的牙齿十分洁白,这完全是因为黑人的皮肤深色之故。所以如果天空没有蓝色,或蓝得很浅淡,那就算用滤色镜也起不了阻隔作用,拍出来的白云还是不会显著的。  所以加什么滤色镜来加深天空的颜色,一方面要看自己的要求,一方面要看天空蓝色的深浅。天空蓝色浅,就要用较深的滤色镜,天空蓝色深,就可以用较浅的滤色镜。自己要求天空较深色,用较深的滤色镜。 如果不想天空太深色,就要用较浅的滤色镜。至于一般情形,二号黄滤色镜(即中黄镜)可使正常蓝色的天空获得接近中灰的色调。  黄镜还有隔除雾气的作用,这可以使拍到照片上去的远景有比之眼睛所见的具有较清楚的层次。天空中的雾气主要是蓝色光线和紫外光线的成份,黄镜对于蓝光和紫外光线都有同等的隔除作用。如果想远景有更清楚的表现,可用深黄镜、橙镜,以至红镜。这些滤色镜对雾气的隔除有更大的作用。  红镜和橙镜对于人像一般不甚适宜,它使皮肤显得毫无血色,而嘴唇也会太苍白。黄镜则要因人而用,对于肤色浅的人会显得苍白,但对肤色深的人则可以将肤色略为减轻。  在户外拍摄特写人像,想天空具有中灰色调,脸孔的皮肤较有质感,可用绿镜或黄绿镜。绿镜而且可以减轻树叶的色调,使照片有较丰富的层次。所以绿滤色镜对于风景也是十分适宜的。  如果拍摄之时感光准确的,彩色菲林对于景物颜色的再现,比之黑白菲林有更大的真确性。所以彩色菲林是无须要采用这些黄、橙、绿的滤色镜的。至于远景雾气,那就不论黑白或彩色菲林都同受影响。  为了这个原因,所以又有紫外光镜,或者是雾气镜(也有叫作霞雾镜的)。雾气镜对于彩色菲林和黑白菲林都是有用的。它可以隔除雾气,使远景较为清楚。它同时可以使彩色菲林有较暖的色调,消除阴影部份的蓝色影调。在户外的遮荫地方,或者在云翳天色之下,受不到太阳的直接照射,主要是从蓝色天空反射下来的光线。这时候的光线就偏近于蓝,拍出来的脸孔会带青色,如果加一个雾气镜,就可以清除这种不悦目的蓝影调。  所以在镜头前经常套一个雾气镜是不坏的主意,它对黑白或彩色都有好处,而且也可以有保护作用,避免意外的碰伤镜头。  至于消除玻璃窗或水面的反光,则有偏光镜。偏光镜对于黑白和彩色菲林也是同样有用,因为它是纯灰色,并没有颜色的,不会影响菲林的色彩。使用偏光镜要留心它的角度。眼睛贴近镜头位置,偏光镜放在眼睛之前旋转,当看见景物的反光点消失,就照着当时偏光镜的角度套上镜头。如果角度改变,反光点就不能隔除。  除了雾气镜和浅黄镜之外,大部份的滤色镜都有颜色,使透入镜头的光线减弱。所以必须看颜色的深浅,相应增加感光时间,不然就会拍到感光不足的底片。至于增加多少时间,则是根据「滤光率」来计算。这些滤光率,每只滤色镜新买之时都有说明书说明的。有些厂家还将这个数字刻在滤色镜的外沿。  假定滤光率的数字为2,拍照时就要用两倍的感光,即照测光表测量的开大一级光圈,或者是拨慢一级快门。当数字为4时,即要求有四倍的感光,亦即是开大两级光圈,或者是拨慢两级的快门。数字为3时,即要拨大一级半光圈。数字为8时,则是三级光圈。各种滤色镜的滤光率数字列写如下:中黄2 黄绿2 深黄4 橙色4 绿色6 浅红4 深红8 偏光镜8或4      拍户外景物,因为日光、天空与胶卷的关系,相机上必须加上滤色镜(Filter)才能够达到人们看到的深浅程度,使照片上有细致的纹理,丰富的色层。例如蓝天白云,非常醒目,如不加滤色镜头则底片虽有影像亦无法放出。通常用一个二号黄滤色镜或黄绿滤色镜,就可以使所摄成的照片和人目所直接见到的深浅层次相近似。所以要改正底片所摄照片的色调,则必有赖滤色镜的帮助。滤色镜有红、橙、黄、绿、蓝各种,每种又有一二三号深浅不同,使用起来效果也不一样。  滤色镜的构造与形式,过去种类很多。如用两片光学玻璃加胶而成,或半边白,半边黄绿等,现在多不适用。现仍以光学玻璃加上蓝膜,或褐膜(coating)为通常使用品。滤色镜应该经常保持清洁,擦拭时小心,不用时宜放在干燥地方。  使用滤色镜后,对曝光时间的影响很大。除了单眼有自动测光表的可以不加顾虑外,其它相机使用时须按照出厂的说明书研究清楚,然后使用。因为各国厂家所出器滤色镜的颜色深浅并不一致。  有的滤色镜是用胶片做成的,颜色的种类很多,可配合于各种特殊用途。目前只有拍电影时使用。至于放大黑白或彩色照片所使用的滤色镜,则各成体系。因为胶片滤色镜片不太耐用。  ■偏光镜(Pola-Screen)有两种作用,一是减少被摄物体的反光,增加层次。如果拍摄商店橱窗内的物品、瓷器、水面、镜框等,都需要加上偏光镜转到适宜的位置去拍摄,就能将反光吸收而把目的物拍的清清楚楚。第二,无论黑白或彩色摄影,都可以用偏光镜而使天空加深又不影响其它色调。不过使用偏光镜要增加曝光时间二倍至四倍。  ■柔光镜(Diffusion Filter)的作用是使照片发生柔和及散光的效果。拍摄半身人像及风景照片往往用柔光镜头来增加艺术气氛。用柔光镜光圈放得愈大则效果愈显著,反之则效果愈小。在镜头上加上柔光镜,其作用是使高光部份的散光,散向深色里去。如加在放大机上亦可使照片有柔和散光作用,但是其作用则是照片上的黑色部份有黑色散光向浅色里去。  ■减光镜(Neutral Density Filter),是把高速的胶卷感光控制到适宜的程度。因为胶卷速度很快,在强烈的光线之下,往往曝光过去。使用红、绿滤色镜,虽然也可以控制胶卷的速度,但颜色的滤光镜,会影响物体的反差和色调。所以减光镜实在是控制胶卷速度的有效工具。这种减光镜深浅种类很多。我们通常应用上祇需二倍或四倍就可应付了。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第四课 什么是艺术生活照片  生活照片可说是人们拍摄得最多的一类题材了,但同是生活照片,却又有普通和艺术的两类。普通和艺术的生活照片有什幺分别呢?◎普通的生活照片是:(一)对时、地、景物,都不太细加选择。(二)不甚注意采光、角度、构图等技术问题。(三)祇要当时的情形纪录下来,不计较美的条件和效果。(四)随意按动快门,对人物的姿态,不甚讲究,大都是呆望着镜头或左顾右盼。(五)不拘论「照片质素」。◎至于艺术的生活照就不同了,它在拍摄时应注意的是:(一)有丰富的生活真实感,而又不能缺乏美的因素。(二)对人物的神韵、面部的表情、个性的刻划,都有充份发挥的机会相透彻的描写。(三)一举手一投足,都可影响到画面的优美,在拍摄时须小心照顾和提示。(四)对被摄者的姿态、轮廓、肥瘦、高低须很留心,以求尽善尽美,勿犯「变形」之弊(用夸张手法者除外)。(五)彩光要柔和细腻。侧光、对光或平光都可用,祇要运用得宜。不过通常以采四十五度至七十五度角的斜光较佳。阴暗面有时要借重闪光灯或反光板的辅助。(六)要合乎构图学的基本原则。(七)人物不论多少,画面上务求「均衡」。(八)主体的动作和视线,要有清楚的交代。(九)光圈大小,必须灵活调用,切勿祇用细光圈。(十)生活方式和背景的衬托,要配置得合乎情理。从形式上来说,普通的和艺术的生活照片的不同处就如上面所述,即能给人美感的照片就是艺术照片,反之若只是纪录式的,就是普通的生活照片了。除了形式外,内容的美当然是更重要的了。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微信公众号浙江艺考网


 
第五课 『黑白』摄影要领  每一位业余摄影者,要踏入摄影艺术时,必须由基础开始,按步就班地来,先要了解构图、主题、采光这三项要素,还要多观摩、多问、多拍,不断地充实自己,是影艺进步不二法门。黑白相片只有二色半之色调,但却能表现出涵义、生命感,使人觉得百看不厌。所以黑白摄影值得同好研究发挥,器材经济实惠、简单易操作。当然最好是自己冲放,全部过程由自己掌握,随心所欲地表现出特有的风格。摄影前辈郎静山大师近几年来之回顾展及摄影展,全部都是黑白集锦作品。拍结婚摄影时,每对新人也都有拍黑白相片,而黑白胶卷也可用彩色相纸冲放成单色调相片。■胶卷选择性质■胶卷冲洗要领:135胶卷微粒子专用药水冲勿用120胶卷粗粒子药水冲胶卷反差,浓度要正常。■胶卷盒之说明:注意制造日期、感光度及其它有关之说明。■胶卷种类:黑白胶卷、黑白正片、红外线胶卷、色盲片(拷贝片)彩色药水冲专用黑白胶卷。■黑白摄影技巧: 1.拍摄人物:   适用长镜头及大光圈,景深短能使背景单纯化,较具美感,男女老幼都是摄影题材。光源之应用以早上10点以前,下午4点以后之逆光,摄影表现最佳。勿在太阳直射时拍。 2.拍摄风景:   适用短镜头及小光圈、景深长能表现其深度感,光源以斜光45度拍摄较有立体感。■滤色片之用途: 红色(R):表现最强烈,高反差之对比,以拍摄蓝天白云为多,对红色景物能显现浅色。 橘红色(O):能使风景层次分明,影像清晰显现,如汽车之雾灯、高速公路路灯、都用橘红        色来消除雾气。 绿色(G):光线较弱时使用,对于人像、山水等较能表现,尤其对于绿叶能清晰显现。 偏光镜(PL):可用来消除或降低橱窗玻璃、金属及水波之反光。■摄影构图:是绘画、雕刻、图案、摄影以形、块线等为美好的表现手段。初学摄影时,往往容易产生茫然,不知所措。所以一定要先学好摄影构图。■构图基础有下列几种: 1.美的分割(黄金分割):如水平位置大约1/3上下,作为美的分割。 2.三角形的构图和V字形最常用。 3.水平线、垂直线的构图。 4.S字型、Z字型:路、人像。 5.左右同型的构图:均衡的美感,是一种对称照片,如树林、建筑之拍摄。 6.反差色调的配合:正常色调、黑、白、灰色皆适当,为一般摄影基本条件。■写实摄影法:   1.主题突出:利用画面内人、物的大与小、近与远、实与虚、明与暗的对比,位子定点的稳定性,来达到主题之突出。 2.画面简洁统一:采取能舍则舍的原则,遇到复杂场面和景物尽量化简,力求统一画面。 3.摄影理念:「不要一下子就要拍下整个世界,而应从简单的事、物拍起」。最平实的就是从生活周遭人、事、物着眼。黑白摄影不比彩色摄影之色彩丰富,所以必须参照上面所述各项原理拍摄,方有优良的作品。 4.暗房的技巧及机会快门等运用。■黑白胶卷构造与种类: 一、胶卷之构造:  1.基板层式:(1)玻璃(2)胶片。  2.乳剂:(1)胶(2)银盐。 二、胶卷之感色性:  1.正色性胶卷:对蓝色、黑色、绿色感光、红色不感光,为印刷方面及高反差相片之表现。  2.全色性胶卷:对红、蓝、绿、黑都感光,为一般大众所常用。  3.红外线胶卷:对各种颜色都能感光,但对不可见之红外线放射感光,所以为军事上常用之胶卷。 三、胶卷感光度:  1.A.S.A.(美国标准协会)50度、100度、200度、400度、800度。  2.DIN(德式)18度、19度、20度、21度、22度、23度、24度、25度、26度。  3.ISO:S、SS、SSS、其它:X(50度)、XX、XXX。 四、胶卷种类:  1.柯达KODAK新片T-MAX-100度、400度。   旧片Trix-400度。   PLOS-125度。  2.爱克发AGFA-100度、400度。  3.富士FUJI-100度。
 
 


第六课 浅谈摄影构图加法与减法之认识及运用  乍闻摄影构图加法与减法,是否有一头雾水之感,然而在摄影中真是有如此复杂,而需用到数学的加法与减法吗﹖其实今天要跟大家来探讨的是在画面构图中,所运用的加法与减法。摄影论及加法与减法构图,其实它本来在摄影拍摄过程当中就以潜意识进行而不自觉罢了。  在摄影的领域中,我们可以把它粗略区分为二,即是商业摄影、业余摄影两种。而商业摄影如产品摄影(工商摄影),所运用的就以加法构图为居多,而业余摄影则以减法构图手法为居多,当然也有两法并存之例,以下则针对两者之间的差异作说明。  加法 -大家都了解,厂商如有商品要作平面广告,那就必须将商品交给工商摄影者,将立体的商品拍成平面作品而方便日后印刷。今天厂商交给拍摄者只有产品本身,而要如何在平面作品表现出产品的特性及美感,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进而加以采购商品,这便是工商摄影者须达成的任务,而工商摄影者此时拍摄应用最多的手法便是加法摄影。  现就举个例子来说明:最近在电视上常有看到日本酒商作广告画面,广告的主角是一瓶酒,而呈现出来的画面是一瓶酒及摆在旁边的,斟满酒的酒杯,酒杯内有一大块的冰块的在一旁陪衬,看到这画面真让人忍不住想喝它一口。就厂商而言只给拍摄者那一瓶酒,而拍摄者为了画面的气氛营造及叙述,而在画面上加了酒杯及冰块,这就是摄影中加法的运用。另有一则广告是我们电视画面常看到的汽水饮料广告,主角也是那一瓶汽水,拍摄者在画面上汽水瓶身上加许多水滴,让人感觉好似刚从冰箱拿出来的样子,非常清凉可口,如此已达到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这不就是摄影加法的应用吗﹖所以原本没有的事物,因环境、情境的需求,而需外加物品陪衬、强调、衬托,如此皆可称为摄影加法之运用。但使用时须注意,外加的事物,一切之安排须合乎逻辑,绝不可患有违常理,格格不入及宾主不分,喧宾夺主之嫌。  减法 - 本法之应用较广为业余摄影者所用,因业余摄影者常处自然现实环境中寻找主题,杂乱的周遭环境,不见与主题相呼应,所以拍摄画面中的景物须有所取舍,那如此就须用到摄影之减法运用。减法之运用在强调突现主题,去除不相关有碍画面视觉人、事、物,使观赏者显而易见主题的表现,立即感受到作者的表达之精神所在。在运用上如我们常听见画面中有电线杆、垃圾桶、白灰的天空、不相关的人、事、物…. 等等,都要加以去除。也如评审老师们照片评介中常提及之画面,那里裁去几分之几,如此这不就是减法之运用。  加法与减法其实也常须混合使用,如拍摄一儿童乐园中之娱乐器材时,除须舍弃周围的电线杆、垃圾桶,栏杆之后,而画面中没有小朋友玩耍搭配也失色不少不是吗﹖若能适切的加进安排小朋友进来,如此不就生动不少呢!而舍电线杆、垃圾桶,栏杆是减法,而加小朋友玩耍不就是加法,由此得知此两法交互运用得宜,不失相得益彰之作法。  拍摄者如明了各中之道理,而加以融合运用,如此不失为构图之准则。
 
 

 
第七课 认识自已的测光表  当你使用测光表之时,有没有想到凭它那个小窗子,怎样就能测到光的强度而指示出正确的曝光呢?  它主要包含三部份:摄影晶体(Photocell)将「光能」转变为「电能」(或者,在镉型晶体中则在电流信道形成电阻),一件纪录仪器用电力单位和计算系统将电能表示出来,然后第三部份将光能,非林速度、光圈和快门速度等结合起来产生具体的曝光指示。虽然测光表有各种大小型式,但都是在相同的原理下工作的。  测光表是纯粹客观性的,它不可能自动配合你的摄影要求,所以你必须根据自已的要求而加以适当的运用,否则会得到错误的结果。所以了解测光表的问题,今天同样的问题仍须用来注意那些自动曝光相机、或镜头后测光相机的。  你可能听见过「测光角度(Acceptance Angle)」这个名词,是指一个测光表测量一幅景物的阔窄角度,角度的阔窄一般是与标准镜头的拍摄角度相等;但事实上由于设计的不同,各种测光表的测光角度并不一样。特别是所谓标准镜头的含义,今天已开始模糊。许多相机已用广角性镜头来做标准镜头了。但内装测光系统的自动相机,其测光角度总是跟固定镜头的拍摄角度相差不多。有些较阔些,有些较窄些。但不管怎样,它总是测量「测光角度」内的平均光度。测光角度愈狭,理论上是测光结果愈可靠,但在实际使用时就要愈加小心。如使用一有疏忽,就会引致很大的错误。有些测光系统兼有阔的和窄的测光角度(前者称为全面测光、后者称为局部测光),不论角度的阔狭,测光表表示出来的都是该一定角度内的平均光度。  上述的测光表实是「摄影电表(Photo Electric Meter)」,另有一种称为「摄影表(Photo Meter)」的,并没有晶体装置。它有个像望远镜的设备用来观看拍摄的景物。镜内有一圆点可调整深浅色度,当圆点的深浅与题材主要部份互相配合(即同样深浅)时,即能显示出当时的准确曝光。这种测光表非常准确但却相当昂贵。  摄影电表有若干缺点必须记着的,当它露向强烈光线较长时间,会产生惯性。如转向暗弱地方测光时,它就不能马上起灵敏感应。反之,在暗黑的地方太久,转向光亮地方时,它的感应也是同样迟钝。但过了一段时间,或者在正常情况下,这种惯性就没有的了。至于气温的高低,如不特别厉害,那对测光表是没有影响的。测光表的构造虽然相当坚固,但它的配件十分纤细,很易在碰撞中受损,晶体对色彩的感应跟肉眼的感应更为接近过非林的感应。我们要记着的,摄影电表不管测光角度内大小,都是测量角度的平均光度。这是对能否正确地使用测光表是十分重要的。  (1)为测光表作水平平行方向测光.(2)为测光表上仰,测到过多的天空光线,引致曝光不足.(3)为测光表朝向地面,如不过份朝下,是获致准确曝光的方法.(4)为测光表测量十吋外的灰咭(10),灰咭是12吋丁方;如果使用正确,这种测光方法是最为可靠的.天空(8)来的光线受灰咭表面反射,接受光线;它的测光窗要与题材同一方向,主光(17)和部份反射光(18)为直接光附罩(11)接受。(6)为「摄影表」的型式,可在相机位置使用。这种测光表可测量题材的任何细小部份.(7)为相机位置.(12)为题材的天空部份.(13)为题材的地面部份.(14)为题材位置.
 
 


 
第八课 大谈"光线"、"色温"和"风景"  光源不论是阳光、灯光及电子闪光,都是分别由不同成份的光谱组成的。光谱成份不同,光线的本色便有异。从肉眼看来,这三种光线都是白色的,但实际并不然。太阳的光线以肉眼看来只是接近于白色,而电子闪灯发出的光便偏蓝色,钨丝灯发出的光是偏黄色的。只由于肉眼有自我调节的能力,就觉得全都是白色光线了。当我们从阳光的环境走进钨丝灯光照明的环境,初时会觉得灯光是偏黄的,但逗留时间长了,就不再觉得光线是偏黄的了。这由于肉眼的视觉神经已适应偏黄的灯光。  但彩色菲林,感应红、绿、蓝三种色光的乳剂膜,涂上片基制成菲林之后,其感应能力便不能加以改变。举例说,一种彩色菲林制造时,如果是以太阳的光色为标准,那三层分别感应红、绿、蓝光的乳剂膜,其感应能力就刚好与阳光中含有的红、绿、蓝光的不同成份取得平衡。这样拍摄出来的景物颜色,才会与在阳光下看见的相同。  又例如某种彩色菲林,是以钨丝灯的光色为标准的,它那层感应红光的乳剂膜就要减弱,感蓝的乳剂膜就相应加强。这样拍摄出来的钨丝灯光下的景物才会有在阳光照明下的效果,也即等于具有肉眼矫正了视觉神经之后感觉到的效果。这因为人类习惯了在阳光下观看景物,就自然而然的认为太阳光线照明的色彩才是自然的色彩。【注:日光型彩色灯片菲林的感色性能一般是以太阳加天空蓝光的混合光色为平衡的标准,并非只以太阳光的光色为标准。自然,各厂商的平衡标准虽然都是以太阳和蓝天的混合光色为标准,但由于所用染料及制造方法不尽相同,彼此之间仍有不同程度的差异。  换句话说,如果将减弱了感红能力的灯光型彩色菲林用来拍摄阳光下的景物,拍出来的景物会全部偏蓝。如果将三层乳剂膜的感色能力与阳光平衡的日光型彩色菲林用来拍摄钨丝灯光下的景物,又会全部偏红了。因此,彩色灯片菲林,有日光型,钨丝灯光型和闪光胆光线型的分别。但彩色负片菲林,只有部份供专业用的才加以分开,给业余人士用的都不分开(为了照顾业余人士的非专业习惯)。这因为彩色负片菲林冲洗出来的是底片,要经过射印或放大的工序才成为照片,底片的偏色可以在放大加工时改变放大机光源的光色成份来加以矫正,出来的照片便会有正常的色彩。  彩色灯片菲林,冲洗出来就是正片,无须经射印或放大的程序,即是说再没有加以矫正的机会,所以要分开制造用于不同光源的菲林了。  这也说明了为什么同一张彩色底片,由不同的店家射印,甚至由同一店家但先后不同期间射印,都会有不同效果的彩色照片,就因为每次射印或放大时采用的矫正色光所含的光谱成份有不同之故。  英文有句话:「all color is light, all light is color.」这就是「色就是光,光就是色」的意思。在深不可测的海洋深处,没有阳光,所有动植物都没有颜色。一幅色彩斑斓的图画在墨黑的房间内,也同样看不见颜色。  阳光照射着绿叶,绿叶将蓝、黄、橙、红的色光吸收了,只将绿色光反射出来,肉眼才见到那是绿色的叶。  红、橙、黄、绿、青、蓝、紫组成了光谱。红的一端光色习惯叫作暖色或低色温;光谱蓝的一端习惯叫做冷色或高色温。  光线与色彩的密切关系,已经表过,何以又和温度有关呢?根据物理学的说法,将一块纯黑的物质,如铁块加热,随着热力的增加,铁块会开始有颜色出现,最初是红色,继而是黄,到最热时变成蓝色。颜色与温度有关,是由此而来的。  表示色温高低的单位是K。阳光加天空蓝光的平均色温是5000-5500K。低于此的是暖色温,高于此就是冷色温。采用日光型或灯光型灯片菲林,应该先看一下说明文字,明由它的平衡色温是多少。所谓平衡色温,是指它适宜用于同样色温的环境下拍照。如果现场的色温与菲林的平衡色温有出入,理论上是要在镜头前加色温滤光镜,改变进入镜头光线的色温,使与菲林的色温取得平衡。  5000-5500K只是日间光线的平均色温,但实际的日间色温却有很大变化。一般可以分为晨曦和黄昏、中午、日出和日落这三段主要色温。晨曦和黄昏,是指太阳在升出水平线之前及没入水平线之后,天际是一片黑,中午是指11时至下午3时这段,这段的天空蓝光较强,因为空气中的分子吸收暖调的长光波。如果没有太阳光,色温就严重地高了。但还要看白云的多少对色温的影响。天空最多红、橙、黄色的,是日出和日落这一段,也是拍摄风景的人最喜欢出动的时段。  这三段,只是概略的从时间作出的划分。实际上,日间的色温还会受其它因素影响,变化甚大。例如不同的季节、不同的纬度、不同的海拔高度,以及云、霞雾、雨雪等天候条件都会影响色温起变化。此外,地面的水气、空气中的微尘、大气中的紫外线都同样会使色温有不同程度的改变。  日出日落时的色温为什么会较红呢?因为太阳的位置低,阳光要穿越广阔的地面,冷调的短光波给地面的尘土粒子隔滤掉,肉眼见到的大都是暖调的长光波。又,落日的色彩往往比日出时的更红、更浓,这因为早上人们还没有开展劳作、地面较少尘土飞扬。而日落时分,空气中累积了整天飞扬的尘土,其滤隔能力比日出时大了许多,日落时段的太阳就显得更红了。  我们的问题是,用彩色菲林拍摄风景,面对色温这许多变化,怎样办呢?回答这问题,首先要明确自己用什么材料,即用负片菲林还是灯片菲林拍摄。  用负片菲林的话。正如上文提及,射印和放大的工序可以将底片的色彩效果作一定程度的矫正,那是不必解决的问题。  如果是用灯片菲林拍摄,也不一定要在拍摄时非动用滤光片加以矫正不可。因为风景摄影,除考虑景色的取舍之外,还要表现景色的时间、季节及气候等因素。一幅风景照片如果欠缺这些条件,那是没有生命的风景。所以用日光型灯片菲林拍摄日出日落,还原出那些时段的暖红气氛是应有之举。明信片的风景不受重视,就因为那些画面看不出当时的时间、季节和天气,景色没有了生命之故。  当然,正午时分,色温太高,那是要用色温低的滤镜降低蓝调。这方面的控制和矫正,一方面要看实际的色温情况,另方面就要看自己的想法和意图,才好决定。  业余人士,用彩色菲林拍摄风景,只要配备三个滤镜也就可以勉强应付了。那就是紫外光滤镜(UV或B1)用于一般郊外场合,天光滤镜(skylight)用于中午、及早晚滤镜(morning & evening)用于早晚时段。  如果对照片的色彩严格要求,或者是供专业用途,那就配备色温表和一套暖色和冷色的矫正滤片。色温表用来测量题材的色温高低,如色温比所用的菲林色温偏低,就用冷色温滤片矫正;相反,就用暖色温的滤片矫正。这些专业知识,专业人士都知之甚详,这里不必赘述了。  用彩色菲林拍摄风景,除色温问题之外,还要明白彩色菲林──特别是灯片菲林的反差,或者说是感光能力的宽容度。所以在猛烈光线之下,一定要加补光,否则的话,不是暗位太黑就是白位太白。
 
 
逆境让我更成熟
网友以上言论仅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本站立场。

 
第九课 主观摄影 v.s 感触摄影  民国六十八、九年许,还祗是个人摄影的起步阶段,当时多位摄影前辈均言:「画意风格」倾向于表象的唯美;相对的「写实风格」则较具内涵的表达。甚至有人说:「画意」再拍五百年也一样。为了这句话,个人将拍了二年,也是使我在初期,即获得许多奖项的画意作品,减少创作,转而积极投入「写实」,以体会「唯美的表象」与「写实的内涵」二者之间,有何不同之处。  一年过后,果真领悟了画意只是唯美的表象,但也不免质疑写实若只以乡土、民俗为主题材的单作,是否也只是另类的表象而已?并无法满足所谓「内涵的深度感」。民国七十年左右,即开始试图从这两种风格之外,寻找另一种创作方向的可能性。  既然画意与单作的乡土民俗,都有可能沦为表象。当即思考,摄影是否应从作者本身的思想、情感着手,并将之投入作品中,才能呈现真正的内涵及深度感。这种想法便成为往后个人努力实践及指导学生的目标与方向。其间林庆云老师,将个人有此想法及感受的作品,解释为「主观摄影」。从此,个人就以「主观摄影」这个名词,冠在这类作品上。  如果,要来说明何谓「主观摄影」?个人粗略认为:即是以作者本人的思想(价值观)及见识(历史的、人文的、社会的)为出发,并藉由联想、象征,将所见之事与物,融入个人的情感思惟,重新赋予作品新生命的表现方式。其中必须透过生活上共通性的认知,产生理性的生活化且合乎自然的逻辑性构成,才不至于变成各说各话与普罗大众没有交集。  由此,生活上共通性认知范围的大小及能不能灵活运用联想与象征,已成为创作「主观摄影」主要关键。而这些认知来自于每个人的学识、社会见闻及生活周遭的观察,不但因人而异且无远弗界,它与作者本身的历史文化背景,对生长的土地关心程度有着密切关系,为使我影友更简易理解,试将所谓“共通性认知”简述于下(包含甚广祇能简述一、二是无法完整但仅供参考): 一、人类:   如红发蓝眼为白种西方人、黑发黄皮肤为东方黄种人…等。 二、民族:   中国传统的风土习俗,如灯笼、钱币、太极等的圆融思想;红色的喜事、丧事的白色;中国人是『龙』的传人…等。 三、国家(历史):   台湾四百年,先民从唐山驾帆船冒生命危险过黑水沟到台湾,历经满清、日本、国民党统治发生二二八事件;从过去的专制逐渐开放民主…等。 四、社会(现状):   过去农业时代的斗笠、木屐,从草厝、木造房、红瓦厝;到现代工商业社会高楼大厦的水泥丛林;从早期走私商品、毒品到现在的枪枝;政府的扫黄、特种营业赶出住宅区、向毒品宣战、枪枝所造成社会的混乱,绑票抢劫及环保问题,伦理的错乱…等。 五、宗教:   天主教属西洋教派:尖形的教堂,窗户常见多色玻璃、白色长袍、十字架、教堂钟声…等;佛教属东方教派:黄色架裟、合十、光头、卍字、圆形斗笠、行脚拖钵、阿弥陀佛…等;回教属中东教派:白头巾…等。 六、美学知识:   点、线、面、几何图形、色彩学,如:并行线的稳定,斜线的动感;圆形的合好、团圆、圆融,三角形的尖锐、方向感…;色彩的冷暖感及对色彩的联想与象征…等。 七、季节感:   春、夏、秋、冬的季节,所隐喻生、壮、老、病、死的生命周期循环,及春、夏、秋、冬各自代表的色系气氛。  「主观摄影」因为有了思想情感,较能有内涵的深度性;有了共通性的认知,能和观者产生心灵契合;有了联想与象征,能使表现空间,更为宽阔。但又由于每个人的思想情感、认知、生活历练及社会价值观…等,均有所不同,对事物的感受必有差异,而这种差异逐造成作品的多样性与个人的独创性。  因此,在创作「主观摄影」作品时,是对眼前的事物,心中先有感触,才按快门。而作品之「题名」则是按快门之前的那些感触情愫,择用一适当之「字词」替代。所以作品的「题名」在「主观摄影」的作品中,扮演着极重要的角色。鉴赏者可试由「题名」切入,来探讨作品背后作者心灵之深处。透过眼前的作品与作者产生共鸣,进而明了作品所欲传达的内涵。果此,摄影作品将不再只是一帧看起来,很赏心悦目的相片,而是会说话的。   以上,以「思想情感」融入作品的「主观摄影」,再印证中西美学的论点,其对艺术品的界定也是这么说的: 一、从中国美学的『意象』理论:「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创作就是要为,人的思想情感找到合适的形象化形式,而这个形式必须以表达「意」-—思想情感为最高目的。 二、从''西洋美术史''中『美术的意义』:…当我们提到美术品时,必然想到那是作者生活情感的造型表现,换言之,…并非只是胡闹地或无意识之间的制作,而是具有生命的人类以某种意识而表现的物体,…美术的具体表现的美术作品可以说是:「作者透过意识的艺术活动,将其生活感情以形体表现出来的东西。」 三、「台北摄影」87年9月号,邀请师大袁金塔教授主讲─『艺术创造想象力的探讨』一文:…   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必须加入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才可能成为艺术品,…作品的内容要提升,就要在其中加入作者本身的知识,和对时代的感受、生活的体验…从人类文化的历史切入,…落实生活去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至于在各种艺术创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你能把对土地的关怀,以及对台湾文化的情感,讲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以上是否可以证明「主观摄影」的作品符合了成为「艺术品」的基本条件?而个人倡导「主观摄影」并非认为它是最好的,而是它好象与所谓「艺术作品」接近一点,或许是进入艺术摄影创作的垫脚石。
 
 


 
第十课 浅谈「少女人像拍摄」注意事项  一年当中全省各地,少女人像摄影比赛何其多,相信许多摄影同好一开始接触摄影,就是从少女人像开始。它是最容易上手,因场次、时间、地点、奖励、参与人数众多、而对器材方面所需要求不多,所以摄影同好大多以此为摄影的入门口。少女人像虽然容易上手,但要拍得好也是不容易,所以今天以个人心得来跟大家探讨一番,若有不宜之处,还望请指正。  脸部─个人认为拍摄少女人像,首重脸部表情(喜、怒、哀、乐)的掌握与表达,再加上肢体语言、光线、背景叙述及严谨的构图配合,为有如此才是上乘之作。   眼神─人像拍摄成功失败与否,所重眼神的表现,所谓「眼神」即是黑眼球中反光白色光点(如图2) 眼球的位置,能代表一个人的神韵。瞪白眼即是眼球位置呈现一半白一半黑(如图1),称之「瞪白眼」是生气的表情(若是要表现生气表情,当然不在此限)。而黑眼珠内的白点最理想的位置,应是以时钟方向在2点及10 点位置为最佳(如图2)予人神彩奕奕,不失柔情之感。如常人所云:有眼无神,即是呆滞的眼神,也可解说是没有精神,眼睛精神的表现,就是在黑眼球中有无反光白色光点(如图3)。这就是如一句成语提到画龙点睛的重要性。嘴角上翘(表现喜、乐、欢怡、满足)。嘴角下垂(表现哀、怒、讨厌、生气)应避免。头发─长发可表现出,飘逸、柔顺、娇媚、神秘感。长发的利用:可用于改善颈部过长、脸颊的缺失如青春痘、斑点、可使国字(方型)脸显得较修长…..等。短发的利用:可表现出,俏皮、青春活力、活泼、果断、毅力、坚强。颈部─颈部的转动方向须留意角度不可过大,避免颈筋浮现过于明显。一则会使观赏者感觉僵硬之感,二则被摄者也会因用力旋转而不舒服,姿态不能持久,进而影响到脸部表情不自然表现。肩部─肩方向不可正对着镜头(如图4),因对着镜头时,会产生画面中手臂占比率过大,抢走脸部表情表现。而可考虑调整肩部使其一高一低、向镜头的前肩应下压,再加上转腰,如此会产生有柔软、俏皮的感觉胸部─挺胸可使前胸曲线更美,而后背则可避免产生驼背的现像(如图4)。手部─手腕勿呈自然下垂成90度角(如图6),感觉上较僵硬、似断掌之感。应手背稍上提自然成为似莲花指(如图7),感觉会较柔软,而勿手掌背面及手掌心整面向镜头,会给人手掌很大的错觉,手腕应稍旋转,成侧面才可显得细长。腰部─身体勿正面向着镜头会感觉较肥胖(如图8)。应稍为转侧身,如此可显得较瘦,曲线更美(如图9)。脚部─是身体重心的支撑点,重心不稳必倒无疑,脚站的位置方向会改变一个人的体态不可不留意。一般建议双脚尖不要同时朝向镜头(如图10),而可选择站所谓的丁字步即前脚脚尖朝镜头方向,而后脚尖在前脚跟旁,后脚脚尖朝45度方向,身体重心摆在后脚而立(如图11)。前脚脚尖可着地,而脚根可稍微上提,如此更可强调腿部的修长与曲线美。背景─尽量以单纯素色为主,才能突显衬托出主角。低辉度为背景有忧郁、沉思、怀念、个性表征。高辉度为背景有活泼、青春、纯朴、快乐、期盼、个性表征。背景处理不宜太过杂乱、清晰容易造成喧宾夺主之嫌,景深宜采朦胧若有似无的搭配环境说明。光源─宜采用逆光及斜逆光为佳。由于采用逆光、斜逆光,脸部会因背光有阴影产生,所以一定须加以补充(闪光灯或补光灯)来平衡亮度,而由于有补光动作,所以眼睛会有反光白点产生(眼神)何尝不是一举两得。顺光虽好但是须留意被摄者眼睛因受强光,而睁不开造成瞇瞇眼,此时应请被摄者目光注视远方较暗的地方即可改善。道具─随身道具准备搭配要以合乎逻辑为主,常见有花、伞、扇、帽子、丝巾、眼镜……..等等。镜头─人像拍摄中建议以中望远镜头(80mm─200mm)为佳。因镜头太短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距离近,容易造成对被摄者心理上有压迫感不自在的感觉产生。镜头太长对拍摄者与被摄者之间距离太远,两位互动性也不安。光圈─人像拍摄宜采较大光圈为主,但不是最大光圈。因如需对背景的景深要求模糊程度时,较容易表现与掌握。柔化处理─如遇被拍摄者肤质不是理想时,可考虑加柔焦镜片拍摄。
 
 


 
第十一课 回归艺术的思考--主观摄影的摄影主观  时序1998的下半年,二十世纪末的台湾,社会乱象丛生道德沦丧伦理尽失,环境恶化土石流狂奔灾害连连之际。包括国家最高当局、社会各阶层人士,鞑划检讨反省之声不绝于耳。巧的是摄影界,也于去年的下半年起,国内三大摄影学会会刊里,也同时出现类似自觉性的三篇文章;个人对这三篇作者或活动主办人,表示肯定与敬佩之意。  首先登场的是:「省会」87年8月号赖东铭先生所写『中部沙龙期许』一文:…中部的摄影水准,日渐式微向“钱”看、重名利,无法承受失败考验…写实题材不知如何拍?连作如何组?…等。   接着「台北摄影」87年9月号,邀请师大袁金塔教授主讲─『艺术创造想象力的探讨』一文:…所有的艺术创作,都必须加入创作者的思想情感,才可能成为艺术品,…作品的内容要提升,就要在其中加入作者本身的知识,和对时代的感受、生活的体验…从人类文化的历史切入,…落实生活去体验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至于在各种艺术创作品中,最重要的是你能把对土地的关怀,以及对台湾文化的情感,讲出来才是最重要的。…  最后是「中国摄影」87年11、12月号许永川前辈所述『梦的创作』一文:…相机可作自然景物的复写,也可描写个人内心意识。以艺术摄影家来说,后者的功能才是艺术摄影所需要且注重的。…而我们却唯拿相机当作自然景物的拷贝机…。  从以上简述文中归纳出:一是对摄影者「心态、价值观」的无奈与自省;另一是对「艺术创作理念」的探讨。个人认为这两个题目虽不新鲜,但的确是目前非常重要的课题,特别巧合的是国内三大摄影团体不约而同的出现,就值得再添一笔,期望藉此提供我影友齐来反省与思考。  近年来有机会与一些前辈相聚时,均对时下的同好,将摄影做为追求有奖金比赛的工具,此种心态颇不以为然。参加比赛固然可以测试自己初学阶段的程度,如有得奖对自己也有激励作用;但比赛却不是每一个人摄影历程的全部,更不能以比赛获奖的高低及次数,来评断一个人摄影的成就,更与他对摄影知识丰寡无关。试想目前业余摄影界台面上人物,那一位没有得过奖,它们全都还在国内有奖金的比赛厮杀吗?是否早已封剑多年?  我们再来回顾业余朋友进入摄影环境的缘由:大多因买了一部相机想要学会如何操作,而到文化中心、学会…等地方学了一些使用相机的基础、或因为拍了许多年的家庭照对相机操作很熟练后,正好又巧逢朋友、同事介绍而加入摄影学会。自此就不断参加会内、会外及许多商业性的比赛而踏上比赛的不归路,多年征战累积下来,得到奖自是必然之事。如果再加上一点对会的热心,能成为会内重要干部也是合理的,也因此可对摄影的推广及方向,提出应该这样或那样的诸多见解,而将摄影学会带领到『纯个人想象』的方向走。我们试问这样单纯的历练足以理解国际摄影艺术的未来走向?本国摄影艺术未来的走向?它又如何带领这个学会往那个方向走?从以上过程里我们提出几点来供我族类,自我反省、探讨:我们都在不断比赛中忙碌着,是否忽略了去探讨『艺术摄影的本意?』,我们从业余的心态踏入摄影环境至今,可是我们是否认真的思考过『摄影是什么?而我们为什么要摄影?』。虽然我们可以从其它非艺术的专业领域中借镜,来对摄影的未来提出参考意见,但也仅止于参考罢了;因为大部份的摄影学会或文化中心的课程里,从来没有告诉我们『艺术原理』是啥?『摄影史』又是什么东西?如果摄影是『艺术』的话?如果不鉴往如何知来?摄影学会举办会内的比赛,旨在磨练新会员的技术激励创作动机之本意实无可厚非。但是否应开辟一条教育与研究『艺术摄影理论』的路,提供会员认识与追求,使得理论与实际相并行,以免对艺术摄影有所误解,以为摄影就是应该这样或那样,当一提到『艺术摄影理论』知多少时?又推说我们只是业余而已?一昧的追求会外有奖金的比赛,我们得到了什么?又失去了什么?得失心?为利而忘义与意?有一次个人有幸参与某政府单位的高额奖金比赛评审,该比赛得奖作品必须缴交底片,有一位评审建议主办单位:「入选奖奖金不高可增加张数,以便有更多的图片可应用,反正参加比赛的人讲难听一点就像“奴才”一样,给一点奖金它们就会拼命。」各位好朋友您听到这一席话有何感想?我们是否因为想得到一些奖金而被许多商社利用,而陪掉了在人性底层的贪婪?连带的也因自己没有得奖,而不服评审结果变得没有修养,甚至引起纷争?  前段曾述『中部沙龙期许』及『艺术创造想象力的探讨』这两篇文章内容所诉求的意义并不新鲜。笔者于71年,因感受同好们过于追逐奖金疏于探讨学理,致社会出现对摄影团体有负面印象,而自那时起为建立形象,即封剑不参加一般性的比赛,年过近20我们改变了什么?七0年代谢震干老师在台北会刊连载,为当年另类观点的论文;林炳文先生常年在台北会刊发表无数艺术理念性文章。我们回头检视台北会已经改变了吗?或是进展有限而大都依然如昔。从如上的大环境改变缓慢相较,高龄迈向八十曾是国内沙龙派大将——许永川前辈,能够在这个时机提出:「…相机可作自然景物的复写,也可描写个人内心意识。…而我们却唯拿相机当作自然景物的拷贝机…。」这么“现代式的语汇”。个人深觉他的可爱,更值得我等后辈尊敬、深思、反省。  个人以为,这么多年来业余摄影界进步迟缓的最大主因在于:「我们也实在太业余了,业余到不用去了解摄影的本质,业余到不用去了解整个摄影世界的演化。」如此怎会有能力指导或制定摄影界未来的走向?摄影学会虽然自认为摄影是艺术,但业余到没去理解「艺术的根源」却一直在「外在美的通俗艺术」层次打转,无法切入具有「思想情感之艺术理念」的深度表现,奢谈艺术?纵使有识之士有心欲往较富艺术理念层次方向表现,奈何却不知如何往啊?真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憾''啊!  为此笔者在此呼吁—『回归艺术的思考』,只有从艺术的根本去探讨,才能厘清真正的方向、找到真正答案。况且再从中西美学的论点,其对艺术品的界定也是这么说的:一、从中国的『意象』理论:  「言有尽而意无穷」,艺术创作就是要为,人的思想情感找到合适的形象化形式,而这个形式必须以表达「意」-—思想情感为最高目的。二、从''西洋美术史''中『美术的意义』:  当我们提到美术品时,必然想到那是作者生活情感的造型表现,换言之,…并非只是胡闹地或无意识之间的制作,而是具有生命的人类以某种意识而表现的物体,…美术的具体表现的美术作品可以说是:「作者透过意识的艺术活动,将其生活感情以形体表现出来的东西。」  由上再次印证,艺术作品的创作必须要有作者「思想情感」融入的这种理念。从古至今,从中西美学论点至谢震干老师、林炳文先生、袁金塔教授等艺术理念的论述也一再的重复着没有改变。而我们急需改变的是,如何将「思想情感」融入作品来表现的问题了?否则,可预见的是,过一阵子我们又会邀请不同的对象,讲相同理念的东西,而我们的作品依然「以不变应万变」的态度来面对。
 


1693806696816753.png

客服中心
联系方式
15657118583
- 洪老师
微信咨询
技术支持: 云畅网站建设 | 管理登录
seo seo